【原文】结要

by 1001nights, Sunday, May 03, 2015, 21:41 (3290 天前) @ 1001nights

平步青霄 上午8:44
结要


副标题中“今诠”二字意味着本书内容与传统中观论述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差别在于两个层面:技术性调整与结构性调整。但在根本上,本书遵循龙树破斥断常二边见的基本原则,维持了龙树的结论并加强了论证过程,故不存在原则性改变。

技术性的调整随处可见,文内大量引用了现代认识论方法作为辅助来说明龙树的结论。这些方法主要分布在数学与物理领域的近代进展里。这些现代方法的含义、论证以及表述方法,即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也只有少数人比较熟悉,而对其余读者不免仍旧艰涩。但是相信随着教育程度的日益普及提高,这些艰涩就整体而言会逐渐减轻。相较建立于两千年前传统推理方式中不可避免包含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社会认知程度差异导致的困难,这些现代认识论的艰涩还是比较容易克服的。作为回报,引入现代的方法论提供了更严格的推理过程,更少的逻辑错误可能性,以及更易为现代社会接受的表述形式。这些无疑会有利于中观思想在现代环境下的广泛传播。

结构性调整在文中并非那么一目了然,但其重要性超过技术调整。这主要表现在讨论中对观待/割裂过程的解析,明确了观待/割裂是二元对立的核心,也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关键。传统的中观论述用大量篇幅破斥一般人习之而不觉的错见,使学人比较容易看清“什么是错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几乎一定是:“那么什么是对的呢?”传统中观论述中,对此并未直接回答。实际上,“什么是对的”是个错误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将“一个对的东西”作为认识对象放置到问题宾格,从而分离了主客,割裂了真实。在此框架内的任何回答都不能指向正确方向。但类似意义的问题可以有个善巧的问法:“如何才对?”对此,藏地的传统方式是将答案散置于几年到几十年菩提道次第中修学,未见比较简捷的解说;而汉地的方式之一是将答案散布在禅宗公案一类的记载里,虽然简捷,但非常难以掌握要领。而本书以观待/割裂为中心的讨论至少在观念上简捷而明快地回答了上述问题:本来不二,随顺大众观待而不落割裂。

围绕观待/割裂过程为核心对中观论述的展开,使传统中观修学中许多困难之处自然得以避免与澄清。例如,二谛是中观的重要表述形式,但准确掌握二谛之困难程度是众所周知的。若依本书以观待为核心展开,则二谛并没有那么难于把握,见下文附例。再如,传统中观应成派“能善巧安立因果”,善巧二字恰恰反映了其中的困难。然而依本书可以明确看到,在观待/割裂过程中实相被割裂为交互作用、纠缠难清并不断演化的诸法,再进一步被主观地认知为因果相续。超越割裂则一一诸法皆不能成立,但法界变异并不会停止,也不需要再去安立因果。所以因果安立问题自然随之解决,简单到不需要技巧。类似地,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的关系,在观待/割裂下看来根本是一回事,绝不会出现“空无所有中怎么会出现缘起诸法”这类因错解而产生的疑问。依照观待/割裂为中心学习中观见,学人不会轻易堕入各种“所破不足(偏常)”和“所破过当(偏断)”的错误,而这往往是按传统方式修学过程里很容易遇到的困难。

佛教的一切教法,毕竟需要在心行实践中落实才有实效。突出观待/割裂这个要点,同时凸显了当事人心识在观待/割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将中观教法中的逻辑概念直接连接到内心活动上,换句话说,将思维层面直接联系到心行层面,这就为用中观见指导实修明确了着手之处。于是,下一个重大问题必然是,如何在心行层面上将中观正见实际应用起来。这是个非常具体的操作问题。

与中观正见直接相应的操作方法是一些非常直截了当的心行引导,这些方法传统上需要遵循严格的口耳相传。这样的传统方式或许并非对今日世界的最佳应对,对这些限制进行适度的放松可能是合理的改变,但这部分内容明显超出了对《七十空性论》进行理论讨论的范围,不可能包含在本书内容里了。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