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fisher:从简单到困难 -- 浅尝安般念

by 1001nights, Monday, February 27, 2017, 12:48 (2621 天前) @ 二麻子

(转贴渔夫兄原文和麻叔点评推荐,链接见麻叔上一贴)

从简单到困难 -- 浅尝安般念

我看过不少安般念修法的资料,但都大同小异。讲修安般念的,南传比较多。
与童蒙止观不同,安般念(入出息念.pdf)的教法,看起来简单明了,也不讲太多的外缘调整或者如何除障的,到最后几次呼吸甚至就随观正直解脱了。
与禅波罗蜜、摩诃止观这样的大部头比起来,安般念修法的复杂度看起来可以算是个零头。
于是,有那么好几年时间当中,我觉得安般念是个容易入手的法门。

【当你入息时,觉知自己在入息。】
【当你出息时,觉知自己在出息。】

以上就是准备动作。既然容易,那就开始实践吧。念兹在兹。就是一呼一吸,谁不会呢?信心挺足。

身体安定下来,闭眼或微开,注意力集中于鼻头息(鼻头人中之间的出入气)。
接下来就有第一组四个呼吸,依次练习。

1
【吸入的气息很长,觉知我呼入的气息很长。】
【呼出的气息很长,觉知我呼出的气息很长。】

这稍微有些困难,什么程度的呼吸算长或算短呢?这并没有精确的表述。
等待明显有长有短的出入息自然出现,还是略加作意?没有明确提醒。
具体操作中,自然就倾向采用略微延长呼吸来体会吸入呼出长息。

2、
短息亦然。同样,略微急促呼吸,来体会吸入呼出短息。

【吸入的气息短,觉知我吸入的气息短。】
【呼出的气息短,觉知我呼出的气息短。】

努力练习。
由于第一第二次呼吸长短是略微作意的结果,下面提到会遇到困难。

3、
呼吸的同时,注意力同时关注全身。

【我正在吸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
【我正在呼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

这看似简单的步骤要求,在不同的安般念开示讲解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强调。
一种常规理解,全身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全身,全身就是关注遍身。这做起来也不难,但专注鼻息的同时怎么关注全身,是个问题。
另一种传统解释,特别坚持全身是指“息的全身”、全息、整个出入息的过程(潜台词是仍然专注出入息而不放散专注力)。
实践上,后者的操作非常特别,注意力始终在鼻头人中部分,而同时注意“全身”时则连续体会出入息的整个过程中的鼻端的气息摩擦。

4、
呼吸的同时,令全身宁静祥和。

【我正在吸气,令我全身宁静祥和。】
【我正在呼气,令我全身宁静祥和。】

反复练习,不难。到此,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前面呼吸长短经常是略微有意为之的结果。此时的呼吸是不自然的。这个问题,粗看起来没多大关系,但急躁起来并不能令全身宁静祥和。
于是,尝试减低呼吸长短的作意,体会自然出入息,平和随之,出入息变得缓和有力。
这时,如果将全身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全身,则能体会到全身的各种反映,平时感觉不到的呼吸器官声响、脊柱的细微调整、某些局部的明显跳动抽动,腹部起伏、头顶微涨的暖意与气息、视觉的某种变化。
各种感受。但,前面提到全身的两种解释,这种全身或许可能属于误区。一个容易理解的原因,关注全身时必然移走鼻息处的关注力,那还怎么保持入出息专注念?

另一种操作是将“全身”理解为出入息的整个部分、整体,持续专注全息,并平静全身(怎么做到全身?)。修法开示指出,行者这时将出现现象不一与程度不同的禅相。
第二个问题,专注全身全息,与作为阶段目标的(所缘)禅相。
禅相一般出现在鼻端或鼻端周边的范围空间,可能就在鼻端呼吸上、可能在更远处,这里有各种个人化的描述。禅相按程度被分为三种,遍作相、取相、似相。
其中,遍作相被描述为伴随初步专注的灰蒙蒙的烟雾相等,取相描述为专注度提升的白亮相。专注度进一步提高而明亮清晰的似相(极为明亮),作为初禅的所缘(阶段目标)。
身念处的四个出入息念的反复练习中,伴随着专注度的提升,将会出现明亮度纯净度透明度不一的禅相。从这里开始,呼吸与禅相结合,高度专注,这个操作建议无需再关注入出息、以禅相为所缘即可。

上面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个人实践中反复体会。而第二个问题主要来自修法开示的表述,以我个人实际体会,安般念所缘似相(或者直说”鼻端白“)未能稳定清晰获得。
里面的问题出在哪里?环境条件、练习强度、个人专注力不够、缺乏指导、操作有问题,都是可能的原因选项。安般念所缘禅相不能明晰出现,则无法继续深入。
虽然类似的全域明亮和局部亮点出现,伴随出入息念专注力而有所体会,但明亮稳定的禅相却无法获得。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困扰人。

下面是围绕受念处的四次出入息练习。在没有解决上面问题前,先试试下面的四次出入息。

5、
【吸气时,我感到喜悦。呼气时,我感到喜悦。】

6、
【吸气时,我感到快乐。呼气时,我感到快乐。】

很简单,5、6两次呼吸,表述上就这样。持续练习。

7、
【在吸气时,同时了知”心内的活动“。在呼气时,同时了知”心内的活动“。】

这里,”心内的活动“是指”想心所、受心所“,一般说的喜悦、悲伤、忧患等感受,但5、6却指定为”喜悦和快乐“。
有点茫然,是要忽略不良感受(5、6)而只专注于良好的感受吗?好像又不是,7说的同时了知”心内的活动“。努力练习。

8、
【吸气时,我令自己的心内活动平静祥和。呼气时,我令自己的心内活动平静祥和。】

上面是受念处的四个练习。反复练习,但实际收效甚微,平和安静可以说,但感受到喜悦快乐却谈不上。哪里有问题?

努力练习。这是一种心理诱导吗?到这里看起来,这确实像一种心理诱导。
尤其是下面”心念处“的 9、10、11、12,确实像是一种心理调节术。

9、
【我正在吸气,同时觉知我的心。我正在呼气,同时觉知我的心。】

10、
【我正在吸气,同时令我的心愉悦安详。我正在呼气,同时我的心愉悦安详。】

11、
【我正在吸气,同时集中我的心念。我正在呼气,同时集中的心念。】

12、
【我正在吸气,同时疏解我的心结。我正在呼气,同时疏解我的心结。】

上面是心念处的四次呼吸。到这里看起来,这确实像一种心理诱导。
结尾的四次呼吸(13、14、15、16)是法念处。出入息念,持续专注,观照诸法的无常,观照诸法离染,观照出离与解脱。毗婆舍那,出缠证果。(此处略过不列)

重点在中间,身念处四次呼吸还容易体会,受念处心念处又各四次呼吸为什么那么引导操作?
归纳为受念处与心念处的各四次呼吸,看起来像是并列的,我并不能分清有啥前后次第。

出入息念的实践,时断时续、时强时弱,不得门径而入。就这样,过了挺长一段时间。
这期间又搜集读过不少关于出入息念的开示。于是,不久前,捡到到几篇文章。

一篇是零散文档,讲”一切禅修从观出入息开始“。是不是真是一切都是从...开始?这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讲了痛等受的本身是止观的对象。
而痛等受是无常生灭,当痛淡灭去时,不仅觉知痛受的心会灭去,能观的心也随之灭去。 http://www.360doc.cn/article/29225755_513005581.html

另一篇独立文章(与 安般解意经.pdf 同名) http://mp.weixin.qq.com/s/cc9TEwJEqV5OPizli2kC8g ,从一行禅师富有诗意看起来煽情的文字,我突然醒悟到一点,喜悦和快乐是指入初禅乃至二三禅的禅支。而找寻鼻端白禅相,或许正与五禅支的寻伺相应。专注,就是心一境性。
或许抒情煽情并非修行的主调,但缺乏愉悦安乐的禅修体会是因为身粗重分的覆盖,身粗重则心亦粗重,则无法体会身心轻安,所以无法理解为啥要体会喜乐,入禅并无欲界诸苦受!

赶紧拿起来最初看的讲解安般念禅修的开示仔细看,有没有说5、6、7、8是初禅二禅的喜禅支、三禅的乐受?整个开示的内在结构充分暗示了这一点,但却没有明确指明!
没明确说也没关系,仔细看看他说了什么。

完整看完安般念整篇开示,原来讲解的潜台词(其实是我脑部的...),大概是这部安般念经很短,要与禅修结合,必须在1234和5678之间插入完整的禅修讲解,所以不仅讲了禅相,还仔细讲了诸禅的禅支,为了讲明白受与想、心念处、法念处,仔细讲了色法与名法(受想行识)、尤其是作为止禅与观禅的名色法(行法),包括诸禅支中的心、遍行、杂心所、善心所,以及缘起智、幻灭智、道果智。讲完这些一大堆,能正确分辨入禅的诸多方面,并能实际做到出入禅自在,才能实际明白5678、9、10、11、12是以一种简略的方式实践止禅与观禅。最后的法随念四个出入息,完全是观:修毗婆舍那;成果是明智解脱。然后才能说:持续修习安般念,即能圆满四念处、五根、五力、四正勤、七觉支、八正道。

到此,我仍然不是很清楚,入出息的5、6、7、8是修到与四禅相应时的一路体会,还是通过这样的引导加快获得入禅初禅以上的相应?
换句话说,出入息念本身的坚持修习,能令行者以觉观呼吸的一条路线离欲进入初禅,出入息念加强就是禅修加强,还是出入息与禅修需要各走一遍?
道理上这时似乎已很明白,走通一遍就行,那么为何出入息念修法看起来如此直白而简单,并没有禅修那么复杂?五禅支、四无量、地遍、八背舍那么多,安般念看起来可没有那么复杂。

另外,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我在入出息念的入禅所缘明相上消耗很长时间不得其门,而这些开示却告诉我这只是入门的重要一步,后面还有大堆的实践等着要做呢。然后,实际上看相关的后续问答,在这个地方卡着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总有那么些类似的问题一直有人在持续问。


----
上文中提到的某些资料来源有待补充。

----
待续:外几则 1、2、3 http://iamfisher.net/fisher/2017/02/26/others-3/?winzoom=1

=================================================================================
林广:非常地推荐并赞叹此文..............

渔夫兄此文,读起来并非高大上.文中并没列出什么特别的进展与成就,相反,文章反复在说,举步维艰,步步艰难.

渔夫兄这些艰难的感受,来自他个人长期(十几近二十年?)来对佛法的修学和实践.单纯从坚持与韧性方面说,就值得让人尊重.而比坚韧更有价值的是此文的真实与坦率.

安般是从佛陀传下的圣教法之一,后人有关安般的文字描述,几乎全部是对此法的正面描述,简单说就是高大上,而对其中的困难甚少深入讲述.然而佛陀后两千的现在,修安般的人依然很多,而依安般而成就佛弟子有几位?对修安般而进展不大的学人而言,更需要的不是高大上,而是明确困难与解决困难的办法.

现实情况是大家都不把困难真实地表达出来,自然也不可能交流困难与经验,其结果是继续被困难所困而无法积累应对困难与解决困难的经验.

渔夫兄此文则是对突破现状的努力,文中的对自己修学安般的经验和困难表述十分真实,其价值是怎么称赞也不为过的.

林广和南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