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今诠讨论10 - 导读之七【原文】名言的基础—名字与名色支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20, 2015, 21:21 (3332 天前)

平步青霄  上午9:45
12. 名言的基础——名字与“名色支”
如上所述,“唯名有”只是随顺大众名言而假立诸法。但“唯名有”还有另一种意思。十二支因缘(详见后颂讨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基本是描述内心活动中二元对立或观待割裂,从极细微的无明逐步滚大粗重的过程。一般人对十二支只能观察到名色支为止,更细微的“识支”和“行支”则观察不到。经过适当禅定训练的人可以观察到“识支”,只有相当深入禅定并且智慧足够锋利的人才能观察到“行支”里去。名色支的生起,实际就是内心对法界某些部分进行的观待割裂粗重到了可以觉察的程度,此后才有建立名言、标记该法的可行性。换句话说,大众“唯有到了名色支后,才能够将诸法安立为有”,所谓“名前绝无”即是此意。少数有能力者对行与识的观察,不能构成大众的名言共许,不能成为语言交流通则。
现时坊间对唯名有的解释有若干歧义,例如说“诸法是依名字的安立而有的”。这种说法如果加以仔细简别,可以解释成正确含义,但在一般望文生义下则成为“先有名字而后有诸法”或者“诸法是依名字而有的”。这是相当大的误解。反方可以问:“诸如狗猫无语言文字,不能安立名称,则狗猫无诸法,不辨自他?”这种误解实际是来源于对唯名有两种含义的混扰,将“先有名色支后有诸法的安立”误为先有名字了。
在学习缘起、讨论唯名有的过程中寻求安立名称所依托的是什么,即所谓的“安名处”,也是常见的热门话题。这实际是用经过包装的形式,从超越二元对立的唯名有倒退到二元对立的观待割裂。所寻的安名处,正是经过主观观待割裂所认定的独立之法,只是冠以“安名处”这样一个通用名字而已。不经冷静观心训练只使用思维分析者在此处非常容易混扰。

探源与证无上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20, 2015, 22:19 (3332 天前) @ 1001nights

圣普  上午10:05
观察识支,行支需要作意观察么?

梯形  上午10:09
那些支隐蔽,起伏但不觉,觉了的是那几个滚大的心念

梯形  上午10:11
大的平伏下去,隐的就可发突显了,可再平伏,继续突显。。。。。无底,不尽

师师  上午10:12
@陈子平 那印度人岂不望文生意钻入定义了?-----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Grin][Grin][Grin][Grin][Grin]----没回答我的问题啊,如果说不译是为了防止望文生义,那佛法最开始的印度听众不都望文生义了吗?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坏笑] 听师兄解释,不过要符合逻辑哦

梯形  上午10:14
这过程主要的不是作意,有可能作意,但作意住住影响凸显。这就是止,修定。

圣普  上午10:16
观察识支,行支需要作意观察么?…………这个不是广告[惊恐]

平步青霄  上午10:18
那佛法最开始的印度听众不都望文生义了吗?-----嘻嘻。所以,就不要再望文生义了。哈哈。

平步青霄  上午10:22
菩提二字在梵文中是啥意思我都不知道,你叫我如何回答你。有人说是觉的意思。
@师师

王振东  上午10:24
十二支缘起,同从根本割裂到根本及次生割裂互相纠缠的粗大状态,这两者基本是等价的吧?
这样的话,根本割裂也没有明确的起点,正如无明其实是将行蕴极细微处截而断之通称无明,作为十二支因缘之“开始”

王振东  上午10:24
这里有点疑问,请教子平兄

平步青霄  上午10:24
开始我还以为菩提是树名,其实是反过来的。那树被命名为菩提了。

平步青霄  上午10:26
@王振东 都没有明确的起点。

平步青霄  上午10:26
也没有不明确的起点。

平步青霄  上午10:26
如果有起点,就不是因缘生法。

王振东  上午10:28
所以根本割裂也是一种不得已,勉为其难的说法

师师  上午10:28
@陈子平 菩提二字在梵文中是啥意思我都不知道,你叫我如何回答你。有人说是觉的意思。----师兄,我个人的理解:虽然菩提不实有、不可得,但完全体验它(或者叫证)之后是有一些评判标准的,否则怎么确定证了呢?如同黑洞视界之内观察不到,但通过间接现象我们能推断黑洞的三毛。我想,实证无上菩提也是可以被“间接”观察到的

平步青霄  上午10:28
因缘生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而生。。。没法有起点

二麻子  上午10:29
@王 哈哈,你觉得佛都要用不得以勉为其难说法的地方,我们能避开?

平步青霄  上午10:29
@师师,证一切法无自性就是证菩提。

王振东  上午10:29
确实不能

二麻子  上午10:30
当我们再三破斥把无明当作起点的想法的同时,怎么可能又把根本割裂做起点?

师师  上午10:30
@陈子平 咋判断这人证一切法无自性呢?

二麻子  上午10:30
截断的说法,也只是说了无明的不得已中的一部分。

云飞月  上午10:31
在二元对立下,“明确”是个模糊的、相对的、不那么明确的概念,而“明觉”不是概念。

平步青霄  上午10:31
@师师 见地!

梯形  上午10:32
@师师 自己证,树立正见

平步青霄  上午10:32
当然是从见地上判断了。

OmNom  上午10:32
截断的说法,也只是说了无明的不得已中的一部分。[强]


师师  上午10:33
@陈子平 比如说我见地赶上师兄了,但我一口一个你大爷,您觉得我证无上菩提了吗

唐二牛  上午10:35
@师师 这段问的乱七八糟。什么叫见地赶上师兄了。

唐二牛  上午10:36
满囗你大爷又怎么了?

王振东  上午10:38
那么观待割裂同十二支缘起,有所不同吧?次生割裂以根本割裂为基础,次生割裂同根本割裂能说是互为缘起吗?似乎不能,因必先有根本割裂在此基础上才有次生割裂,时间是似乎有先后,根本割裂并不必需次生割裂而有。十二支缘起各支相依观待而有。

王振东  上午10:38
这个没理解透

师师  上午10:41
@陈子平 我是想说,肯定不止见地这一个标准,等觉,见与佛齐了,还不够,对不?

梯形  上午10:41
缘起不断,就不存在"完全的彻底的清楚的表述"。一一一一对,别指望在哪个体系能找到这个,中观不行,唯识不行,如来藏不行,麻叔这本书也不行。。。但是,精要,针对,应时,应机等方面有差别

师师  上午10:42
歪楼了歪楼了,这个到此为止,不重要,回归学习[表情][表情][表情][表情][表情]

平步青霄  上午10:43
@师师 见地包含了信愿行证!

师师  上午10:44
师兄这么说我不反对,猜到师兄要这么说,那如果再问信愿行证的具体标准,怎么答呢

平步青霄  上午10:45
见地!

平步青霄  上午10:46
见地是难以伪装的。真它都能伪装。

梯形  上午10:46
@王振东 根本与次生也是相依,你若硬抠,在逻辑上根本也能依于次生。根本主要是指破除中,不破根本就没啥效力。

梯形  上午10:47
表述上,不能不突出此一要点

二麻子  上午10:48
@王 你是用静止的方式看问题。实际上,根本与次生的割裂是相互纠缠的。

二麻子  上午10:48
12支里面讲一念无明,就是要说明纠缠。

二麻子  上午10:49
观待与割裂里面讲了不少纠缠。

王振东  上午10:50
那么说,次生同根本也是相依观待,并无绝对界限。观待割裂其实就是十二支缘起的另一种表达吧

二麻子  上午10:50
但你不管怎么分析都会发现,次生割裂没法跑到根本割裂前面去。

二麻子  上午10:50
两者也没法保证一定同时发生。

二麻子  上午10:51
虽然,他们经常是纠缠在一块的。

二麻子  上午10:51
这点,其实跟12支说无明很相似。

二麻子  上午10:52
只是,当初讲的12支,在后人看上去有个后人的糊涂和颟顸问题。

二麻子  上午10:53
因为从凡夫角度来看的话,如果凡夫比较明白,会发现12支过程里,视角是改变了的。

二麻子  上午10:53
名色支前,基本是讲心的动态,而名色支后,基本是在在讲心境如何。

二麻子  上午10:54
嘿嘿。。。这是聪明凡夫的聪明看法。显然不是佛讲12支的看法。

王振东  上午10:54
麻叔,观待割裂的说法同12支侧重点是否有所不同?至少观待割裂容易理解上手

二麻子  上午10:54
但,不够聪明的凡夫,连这个转化也没看出来,那就有点颟顸了。

二麻子  上午10:55
观待割裂比较强调心的参与这个要点。

王振东  上午10:56
是,这点确实是,强调心的参与

王振东  上午11:02
名色支前,基本是讲心的动态,而名色支后,基本是在在讲心境如何。估计能观察到名色支前,能在能边用力,之后只能落所了

文理兼修  上午11:03
会发现12支过程里,视角是改变了的。----这个视角改变,其实是凡?

许云  上午11:04
根本割裂和次生割裂的纠缠,基本同遍计执与依他起的纠缠

王振东  上午11:06
只是,当初讲的12支,在后人看上去有个后人的糊涂和颟顸问题。所以12支开始是从三世的角度开讲的,没有相应禅定基础,理解12支,糊涂与颟顸是难以避免的

许云  上午11:07
视角的改变,刚刚强调了不是?@文理兼修 

文理兼修  上午11:07
不能齐观,所以凡 @许云 

许云  上午11:09
@王振东  所以12支开始是从三世的角度开讲的————是吗?

王振东  上午11:11
@许老师 据说南传中是这样讲的

许云  上午11:11
@王振东  为啥非得钻到某个框子里呢?

文理兼修  上午11:12
@王振东 都三世了,还那么静态而不动态。。。

许云  上午11:12
这里讲得这么清楚,为啥要抱住据说不放?@王振东 

王振东  上午11:13
@许老师 名色支前,基本是讲心的动态,而名色支后,基本是在在讲心境如何。这个即是角度的转变吧?

许云  上午11:13
麻叔不是刚才说了吗?

王振东  上午11:13
就是这个

许云  上午11:14
角度的转换———— 能边看 所边看,俺的理解

许云  上午11:15
不对麻叔砸

许云  上午11:17
@王振东  古人举例说限于当时的理解能力,不得已,别非得证明古人说得对

王振东  上午11:17
角度的转换———— 能边看 所边看,俺的理解 @许老师 所边能看,能边怎么看?

许云  上午11:18
哈哈,告诉你怎么的,都是所边

着急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20, 2015, 22:31 (3332 天前) @ 1001nights

古慈  上午11:18
@王振东  据说十二支要逆修

文理兼修  上午11:19
@古慈 据说12支是慢慢演化出来的。一开始不这么说

王振东  上午11:20
哈哈,告诉你怎么的,都是所边 @许老师 这个能啊,举首投足皆是,咋就不知能边看呢

文理兼修  上午11:20
演化的细节,可以参考有关专著。@王振东 

古慈  上午11:26
曾看过是顺则轮回

许云  上午11:26
@王振东  哈哈,告诉你怎么的,都是所边 @许老师 这个能啊,举首投足皆是,咋就不知能边看呢————前面梯形兄不是一直强调吗?从割裂下手,整割裂咋割的

古慈  上午11:26
逆则成佛

古慈  上午11:27
当年不懂 结果一下子发现破无明那不是捷径最快吗

古慈  上午11:28
结果搞了几十年 也没找到无明是啥子

古慈  上午11:30
后来又有人告诉我 学禅 要在行支上把握

古慈  上午11:31
我琢磨了许久

古慈  上午11:31
搞不明白

古慈  上午11:32
现在大约知道 行支上把握 跟梯形说的割裂下手 是比较接近的

古慈  上午11:34
再后来 听说了一个术语 叫扯脱

古慈  上午11:34
以后就琢磨这个扯脱

古慈  上午11:35
直到现在

王振东  上午11:35
@古兄 俺也听说了,就是脱不开

古慈  上午11:36
@王振东  先得会扯

文理兼修  上午11:37
观察到这个心行很难 ----谁说难,请转呵呵兄处理。@圣普 

王振东  上午11:38
@王振东  先得会扯 @古兄 不怎么会 听了辅助线的故事,感觉有点门道

李阳  上午11:38
@陈子平 我理解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因为都无我了嘛。

平步青霄  上午11:41
@陈子平 我理解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因为都无我了嘛。-----这话怎么说都对。利益别人当然是利益自己,即便是有我执的情况下。

古慈  上午11:44
要争取触及到灵魂

梯形  上午11:45
@王振东 沿观侍与割裂来,是扯得比较快的

梯形  下午12:01
@王振东 师兄没偏离,在这周围转着呢。要领不仅靠琢磨,还要靠实践,但在思维水平上不清楚到一定程度,有的实践方法很难得力

王振东  下午12:05
@王振东 师兄没偏离,在这周围转着呢。要领不仅靠琢磨,还要靠实践,但在思维水平上不清楚到一定程度,有的实践方法很难得力@梯形 仁兄所言极是。俺还练打坐呢,打呢俺腿呀那个疼,真是如割裂一般呀

许云  下午12:05
@王振东  老兄该干嘛干嘛,基本功很重要,别老急火火的

许云  下午12:06
没人让你跟腿较劲

王振东  下午12:32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平步青霄  下午12:35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四川有句骂人的话,背时!

许云  下午12:35
生病身体不好的时候,吃肉消化不良,可能导致一病不起,稀饭反而更合适,但没办法哦,总觉得肉更好,嘻嘻

梯形  下午1:24
不住相,不破相,尤其是众生苦相,不可破,也不是一人破得了的。不能自认上帝替众生解脱。不住算是“解脱”,但不是众生解脱。达摩说理入后还有无边行入。

梯形  下午1:29
读过经论,很快便知俱是假相,但是假相照样折磨人。不是仅凭知道是假就诸苦全消的,苦时照样顶不住

梯形  下午1:33
知是假,是种见解,侍其浸润全身心才能逐渐凑效。何况知是假的知,可能很浅,还几乎等于不知

常如  下午1:37
嗯,超度是个过程,不是个结果。过程是活的,结果是死的。忽视过程,只求结果,等于把活人超度成死人。

12支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20, 2015, 22:40 (3332 天前) @ 1001nights

梯形  下午10:56
纵横十二支,精要在割裂。纵横顺逆十二支缘起,研究割裂全搞定

平步青霄  下午11:00
哇噻。。。

梯形  下午11:12
[微笑]我又喊邪门口号了?

平步青霄  下午11:14
你的口号总是这么响亮,所以我哇噻

finder  下午11:17
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故,识灭故名色灭。

finder  下午11:18
选个片段,都不是在自己上灭。

finder  下午11:19
比如识灭故名色灭

finder  下午11:19
直接灭名色得了

finder  下午11:20
或者名色无故,名色灭。

finder  下午11:22
这是为啥呢?

常如  下午11:23
你这个还不算直接…

finder  下午11:24
@常如 如何直接?

常如  下午11:25
“故”都多余

finder  下午11:25
为啥要识灭故名色灭?而不说名色无故名色灭

finder  下午11:25
我引的经文

finder  下午11:27
为啥经文那么不直接呢?@常如 

常如  下午11:28
不是经常有人说了么……顺则为人,逆则成仙。[呲牙][偷笑]

文理兼修  下午11:45
选个片段,都不是在自己上灭。---这‘’看法‘’有意思

文理兼修  下午11:49
真被梯形说中了,12支的所有看法,割裂全搞定。

文理兼修  下午11:51
@finder 无心能为主宰。。。输入不从心。

文理兼修  下午11:53
想起了大年的话:事就是tmd与愿违。。。


王振东  上午7:34
兄弟,佛讲12支,看就是法,哪里有看法? @麻叔 这里的“看”即经中“此心生时”?联想到后文47-49颂:我们所谓外境的色,其实是因缘和合时,内心所做的一种认识与判断,如果深究则实无外境色可得。

王振东  上午7:35
嘿嘿。。。这是聪明凡夫的聪明看法。显然不是佛讲12支的看法。@麻叔 佛讲12支,还有更深的想法?12支不就是引导灭苦的嘛

平步青霄  上午7:37
我们所谓外境的色,其实是因缘和合时,内心所做的一种认识与判断,如果深究则实无外境色可得。-----外景不可得,又哪里来的内心呢?

王振东  上午7:39
心因境而有,后文还有专门的颂

平步青霄  上午7:40
我前面那句不是说外景可得。

王振东  上午7:40
这里看的含义即此心生时即有如是影像产生吧?

平步青霄  上午7:41
那还叫看?

王振东  上午7:42
麻叔讲看就是法,哪里有看法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

平步青霄  上午7:44
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所以则无见。当然也无看。

王振东  上午7:45
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所以则无见。当然也无看。@子平兄 若有见及看即能所宛然

王振东  上午7:46
这个地方应该就是纠正的关键吧

平步青霄  上午7:49
虽然能所宛然,是中无有少法可得。

王振东  上午7:52
12支俺那个问题,子平兄给讲讲?

王振东  上午7:53
麻叔说这是聪明凡夫的聪明看法。显然不是佛讲12支的看法

梯形  上午7:57
横看十二支缘起,经中又名相续生,可横拉出三世

梯形  上午7:59
纵看十二支,当下“顿然”爆发,当下无明,当下行识乃至老病死,经中又名相生

平步青霄  上午8:00
12支俺那个问题,子平兄给讲讲?-----我不是很清楚你在讲啥。但是,12因缘法的确有大德是从前世讲起。。。这样的讲法我看不出跟自己的心行有啥结合的地方。

平步青霄  上午8:01
到后来就很容易流落成一种“理论”。

王振东  上午8:03
是的,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深入理解的暂时方便

王振东  上午8:04
虽然能所宛然,是中无有少法可得。@子平兄 是中无有少法也不碍显现

王振东  上午8:05
嘿嘿。。。这是聪明凡夫的聪明看法。显然不是佛讲12支的看法。佛讲12支,还有更深的想法?12支不就是引导灭苦的嘛

王振东  上午8:05
我指这一问

梯形  上午8:08
相与相续纠结一起的,横纵也一样纠结。若只看三世,莫非无明要去前世灭么? 当下就无明,就行识。。。。共十二层

梯形  上午8:09
无明一破,相续破,相破

梯形  上午8:10
乱不?

梯形  上午8:11
不如直接研究精要好了的二重割裂

王振东  上午8:18
俺倒觉得三世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引导比喻的手段,可以帮助理解当下心行中的12支

王振东  上午8:19
不如直接研究精要好了的二重割裂 @梯形 如麻叔讲二重割裂突出心的参与

王振东  上午8:19
易上手

梯形  上午8:22
@王振东 如能从十二支深入进去当然很好,赞

梯形  上午8:24
@王振东 易上手一一一一最主要的是大大方便了准确深入

梯形  上午8:26
十二支常见的说明很少见当下心行方面,见到的净是讲三世的,多少人能把橫的想出纵的,不清楚

梯形  上午8:28
@梯形 如何研究?一一一一哥,这你还问啊?闻思修呗

平步青霄  上午8:31
流行的讲法时,因为无明所以入胎,入胎多少时间后长出什么器官功能,比如胎儿发育到这个时候称之为名色支,然后比如小孩发育到一定时候又成为什么支。当然最后就是老死。。。以12支解释人的一生。

梯形  上午8:32
@在乎 根本割裂,与次生割裂。割裂,观念中的事,当然是意识层面,如果被麻醉了无意识了,在潜意识层面也继续

平步青霄  上午8:32
这个可以成为一个哲学解释,但是跟具体心行有什么联系呢?

平步青霄  上午8:36
而这种讲法很流行。

【原文】截断和无明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20, 2015, 22:42 (3332 天前) @ 1001nights

平步青霄  上午8:41
13. 截断与无明
无明是佛门经典中多处涉及的一个词汇,也是给许多读者带来极多困惑的问题之一,古今大德涉此的解说可谓汗牛充栋。但凡夫认识的基本局限性,以及凡夫在认识与描述上不得不使用的截断方式,却是一个未曾涉及的角度。适当地使用这个角度可以对无明问题提供一个相当有益的补充说明。相当多一直难以理解并引发若干错解和困惑的问题,例如“无明是怎么形成的?”“无明是缘起法吗?”“如何是无始无明?”“什么是无始本有种子?”等等,在此角度下都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人类认识事物只能从局部相开始,我们对法界显现不能直接认识,这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由于对无量无界无限的事物不能直接认识,故而割裂法界为一一诸法。例如,可以认识一个或数个苹果,但不能直接认识“全体苹果”;能认识个人,但不能直接认识“中国人民”。用佛教语言说则是:可以认识别相,但不能直接认识总相。龙树时代尤其如此。千五百年后,人类认识能力已经获得相当增长,对总体、无限、无界之类的问题有所认识,但其认识能力仍然非常局限。面对一个无限的问题,典型的处理过程是先将无限问题截断成有限问题,再对有限问题获取结果,然后设法寻找有没有可以不受截断限制的规律,把局部获得的结果延伸到无限去。如果成功地延伸到无限上去了,则是认识了这个无限、无界问题。数学上的无穷积分就是应用这套处理过程的一个典型例子。但是现实世界里能做无限延伸的事情非常少,对于无法延伸的情况,人类只能是将无限问题截断为有限,并尽可能地把被截断在外的部分对截取部分的作用保留下来。至于截断点的选取,具有相当的任意性,只是在维持截取部分仍旧可被认识的前提下,希望能将截断带来的不准确性尽量降低。这样的认识方式在日常生活里屡见不鲜,比如,故事都是从“头”讲起,但对一个无尽过去的故事从哪里讲起?只能选个地方——“有一天……”作为开始。
跟讲故事类似,十二支因缘讲心的活动,但心的活动无有止境。反溯十二支因缘,从粗到细,特别是到了行支,心念已经很细微,早就超过未经特别禅定训练的人所能观察的范围。但对深入禅定的人来说,行支无底,心念细微了可以再细微,更细微,如此反溯过程无有止境。这是个无限无界的问题,为了表述,只能截断。佛经中将行蕴极细微处截而断之通称无明,作为十二支因缘之“开始”。这样截断出来的无明,只是作为十二支因缘的开始来用,但并不是个真实的开始,故称“无始无明”;又因为截断是受限于人类认识和观察能力而被迫添加上去的虚拟观念,所以又称“无始幻无明”。可见佛教经典里为说明无明性质,在名称上做过相当细致的选择。
当我们说出“无明”二字时,虽然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无尽无限,实际却只是两字,已经将无尽无限截断在这两字之中。既然是截断,被截断在外的部分对被截断后“行”、“识”等诸支的影响不能忽略。基本上,从截断处留下的影响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心行上留下极细微的心与外境的对立,也就是能所对立、自他对立,这部分也被称为“无明”;另一部分则是截断外的因缘相续及其相续的惯性,这部分的表达通常非常艰涩。例如唯识学讨论八识种子时涉及的“无始本有种子”,正是表达被一句“无明”截断掉的因缘相续对截取部分的影响。既然无法对截断掉的再说什么,只好叫做“本有种子”;又因截断毕竟不是真的开始,而试图寻找开始的努力注定不能成功,所以称“无始无明”。后人对截断问题了解不足,才导致对“无始”、“本有”大量的误解与争论。虽然无明是对内心活动的二元对立从粗重到细微反溯过程的截断,但“无始”很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成时间上的无尽久远,这样的理解不完全错,但不够全面。例如梦,对正做梦的人来说,此梦“无始”,但此无始并不意味着时间的无尽久远。
上述讨论实际已经回答了“无明是怎么形成”、“如何是无始无明”两问题。而且明显可见,截断并安立无明这样一个概念确实是缘起法,是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表现,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本身也必须随顺名言划归“无明”概念之内,不能更说别有原因,否则无法完成截断,故佛经于述及十二支因缘法处说“无明无缘”。

无明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20, 2015, 22:50 (3332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1001nights, Thursday, April 02, 2015, 11:15

常如 上午9:04
这一段不用说两天,折腾多久都好。说句没用的废话……假如俺开始学习佛法不久就折腾这段,或许可以少走十年弯路。嘻嘻。

finder 上午9:51
提个问题:无明 和 自他对立是一回事吗

平步青霄 上午9:52
自他对立肯定无明了。

finder 上午9:57
我的理解:一般情况下的自他,会理解成我的身体和我的精神。是一种熏习出割裂习惯。

平步青霄 上午9:58
无明,无明。。。说的是,无明。

平步青霄 上午9:59
我这么说,弄不好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平步青霄 上午10:00
所以,无明,不是没有明,而是无法体认到明。

平步青霄 上午10:00
称之为无明。

平步青霄 上午10:02
就是由于种种割裂的心行,无遮而遮地遮蔽了明。

平步青霄 上午10:03
明显发时如何?经文中说了,无知觉明。

平步青霄 上午10:05
无知觉明可以是,无 知觉名, 无知 觉明,无知觉 明。。。

平步青霄 上午10:08
所以,明没有显发,都是无明。

平步青霄 上午10:12
而明不能显发(并非真的没有显发),却是由于我们认识方式造成的。

平步青霄 上午10:13
但凡夫认识的基本局限性,以及凡夫在认识与描述上不得不使用的截断方式,却是一个未曾涉及的角度。适当地使用这个角度可以对无明问题提供一个相当有益的补充说明。

finder 上午10:19
自他这个概念,也有局限。

finder 上午10:20
但很恰当

finder 上午10:20
局限也是没办法,毕竟要表达

平步青霄 上午10:23
说十二因缘毕竟是个语言的表达,为什么说无明无始?难道无明是第一因?显然不是。

平步青霄 上午10:26
无明的因,也只能叫作无明。

平步青霄 上午10:26
就相当于从前的从前,还是从前。

平步青霄 上午10:26
但它显然不是所谓的第一因。

元之慧•陈 上午10:27
楞严经不是特意说了:觉本妙明,因妄明为咎。

平步青霄 上午10:28
楞严经不是特意说了:觉本妙明,因妄明为咎。-----这不是在时间上说的。

文理兼修 上午10:29
无知觉明可以是,无 知觉名, 无知 觉明,无知觉 明。。。---超级强

平步青霄 上午10:29
中文强大。

平步青霄 上午10:37
哈,没人问啥问题。。。那么,这样聊吧。

平步青霄 上午10:38
前几天,我们谈到心的生,住,灭。

平步青霄 上午10:38
我们说这是有为法。

平步青霄 上午10:39
心的实相是无生,无住,无灭。

平步青霄 上午10:39
但是,我们凡夫就是只见有为法。

平步青霄 上午10:39
至少把心见成有为法。

平步青霄 上午10:40
有为法,就有生住灭。

平步青霄 上午10:40
什么是生?什么是住?什么是灭?

平步青霄 上午10:41
生住灭也是有为法。

平步青霄 上午10:41
既然生住灭都是有为法。那么生中也有生住灭三有为法。

平步青霄 上午10:42
当然,那个新的生住灭也是有为法。

平步青霄 上午10:42
所以,这新的生住灭中也有生住灭。

平步青霄 上午10:43
嘿嘿,数学游戏吗?

林娜 上午10:43
是啊,切割得完吗?

平步青霄 上午10:44
是,也不是。。。这是说,我们的凡夫用心,深入观察,没法见得到底!

平步青霄 上午10:45
再细的观察,都能见到心念的生住灭。

哈哈哈 上午10:46
被测对象一直在连续变化,所以无法区分到底什么状态是生住灭。

平步青霄 上午10:46
被测对象一直在连续变化,所以无法区分到底什么状态是生住灭。-----不是这个意思。

哈哈哈 上午10:47
应该说能观加所观和合之后的现象一直在连续变化

平步青霄 上午10:47
这是说,再细的心行,都是如此。没有结构性的变化。只要你观察得到,它就是如此。

平步青霄 上午10:47
应该说能观加所观和合之后的现象一直在连续变化-----你没有get这个point。

平步青霄 上午10:50
你追查不到一个不同的源泉。

哈哈哈 上午10:51
point是心行无法一直找到最底层吗?

哈哈哈 上午10:51
说的不是时间方面的?

平步青霄 上午10:52
point是心行无法一直找到最底层吗?----是,心没有最低层。

平步青霄 上午10:53
所以,要谈心(不要光喝茶哈)就得从某一个层面说起。

平步青霄 上午10:54
在这个层面以下的(或是限于观察能力观察不到的),给予截断,称之为“从前”。

哈哈哈 上午10:55
哦,原来这样。那又有一个问题,追不到源头与无自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平步青霄 上午10:55
他们的所有的对与粗层面的影响称之为无明。

平步青霄 上午10:55
他们的所有的对于粗层面的影响称之为无明。

平步青霄 上午10:56
那又有一个问题,追不到源头与无自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源头存在,那么这个源头就是有自性了。

平步青霄 上午10:57
虽然观察不到,却能被人识破,这是为什么?-----人的能力可以不同。

文理兼修 上午11:01
虽然观察不到,却能被人识破,这是为什么?---先说个傻傻的case:虽然还没观察到,却会被观察到。


平步青霄 上午11:05
那又有一个问题,追不到源头与无自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源头存在,那么这个源头就是有自性了。-----这个源头也就是一种“始”。而我们称无明为无始无明------嘿嘿,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仅仅靠深入定境是没用的。

finder 上午11:05
因为我们只可能从某一个层面之上来认知,所以认知存在偏差?~~~~我们就是个层面

文理兼修 上午11:05
@finder 子平讲无明。。无 知觉名。我觉得明白“无名”就够可以了。

平步青霄 上午11:06
因为我们只可能从某一个层面之上来认知,所以认知存在偏差?-----偏差来自于认识方式。

平步青霄 上午11:07
因为我们只可能从某一个层面之上来认知,所以认知存在偏差?-----偏差来自于认识方式。-----我在这段话的前面说的很清楚,就是把念头当成了有生住灭的有为法。一旦这么个认识方式,必然有这个偏差。

自相似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20, 2015, 23:09 (3332 天前) @ 1001nights

古慈  上午11:09
子平讲讲自相似吧

文理兼修  上午11:10
前面子平讲过了吧。 “生住灭”就是个结构。

平步青霄  上午11:10
子平讲讲自相似吧-----老古,我这么讲就是为了回避用自相似这个词,你没有看出来吗?

古慈  上午11:18
@陈子平  哈 想想 太极 阴阳 五行八卦 都是自相似

平步青霄  上午11:19
自相似会让很多文科生摸不到边际。免了。

古慈  上午11:20
@陈子平  实际上 你上面讲述的 已经暗含了

古慈  上午11:20
不如专题讲一下


平步青霄  上午11:21
我是把这个意思讲了,但是没有用这个词。

文理兼修  上午11:22
子平讲的“相依缘起”,也是这个词的例子。

古慈  上午11:23
@陈子平  这个点其实关键

云飞月  上午11:30
“行”无底,一方面可以是法界鲜活,常行不断。另一方面是,心行的割裂(无明)也无底。

平步青霄  上午11:32
好嘛。。。科普一下自相似。

平步青霄  上午11:33
简单地说,自相似是数学上的一种图案

平步青霄  上午11:34
这种特殊的图案,就一个特性。

OmNom  上午11:35
为啥说是"自相似"

平步青霄  上午11:35
就是你把这个图案的一个局部放大(改变scale),这个放大后的图案,于没有放大时的图案,结构特征一样。

平步青霄  上午11:36
在电脑上,这种图案可以无限制的放大。这种结构特性不变。

平步青霄  上午11:36
为啥说是"自相似"-----放大后于放大前的“自”,图案相似


OmNom  上午11:38
我一直理解为:不能断,又不能有源头,所以只能解释为分形

云飞月  上午11:40
我理解,这种割裂也是自相似的一一一二元对立结构。

平步青霄  上午11:43
这东西一个视频就很说明问题

师师  上午11:47
现实生活中,菜花是真实的自相似

平步青霄  上午11:48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5MTAyNDQ4.html

平步青霄  上午11:50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1MjQyMDcy.html?from=y1.2-1-100.3.6-1.1-1-1-5

平步青霄  上午11:51
这两个视频应该说明问题了,特别是第二个

finder  下午12:05
自相似比喻无限细分这种模式,突破不了结构局限。

常如  下午12:05
我们和花菜这点也差不太多,只是复杂点的自相似

平步青霄  下午12:06
花菜的自相似scale有限。

泠波(演慧)  下午12:06
还有前段地图无限放大到宇宙,很直观

平步青霄  下午12:06
掰下去就掰烂了

常如  下午12:07
所以长得好看的说像朵花,长得差点的就像颗菜。

常如  下午12:07
好坏都是花菜

云飞月  下午12:07
凡夫心基本的结构特征就是二元对立。

平步青霄  下午12:08
那个视频图案叫住Mandelbrot图形吧,首先画出那个玩意儿的家伙就姓Mandelbrot

泠波(演慧)  下午12:08
想象下去会犯密集恐惧症

平步青霄  下午12:09
8,90年代的时候,一门挺红火的学科,官名叫,混沌(Chaos)

平步青霄  下午12:10
还有前段地图无限放大到宇宙,很直观-----那个不是自相似吧。

泠波(演慧)  下午12:11
那个算什么?@陈子平 

平步青霄  下午12:12
那个算什么?-----不同尺度的物理世界。

泠波(演慧)  下午12:13
表现重重无尽的视觉效果,具备整体特征

OmNom  下午12:13
这里的自相似,相似什么?

平步青霄  下午12:13
生住灭

泠波(演慧)  下午12:14
还有一片叶的连续放大深入图

常如  下午12:48
自相似,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大概也只是看看好玩。

二麻子  下午12:50
准确

二麻子  下午12:51
子平有点浪费珍贵弹药了。

常如  下午12:58
自相似这玩意,小时候学物理时早就了解了,但第一次听子平麻叔用佛法说起时,不异于晴天霹雳。

鱼  下午1:43
读书那时,类似科学美国人那样的杂志,确实很多这种分形混沌的研究。很吸引。不得不说,计算机科学能够将深奥数学理论可视化,在以前是办不到的。

云飞月  下午1:45
到了能观的心这里,唯识在相分、见分上,又安立了自证分。辩论的对方问:谁自证呢?护法论师又安立了证自证分。可以说,这是在能边的继续割裂,此心本明,或无此反复安立的必要。

无明无缘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20, 2015, 23:36 (3332 天前) @ 1001nights

鱼  下午1:53
昨天没赶上讨论。昨天说名色支,记得以前麻叔提到一般人思维敏利的,最多搭点识边就深入不下去了。那时正在慈氏学论坛,打开瑜伽师第,正好读到及识而还。心说,嘿,要不是麻叔这么提出,哪能注意得到及识而还是啥意思。

鱼  下午1:54
后来发现,其实瑜伽师地论。。都是实修遇到问题难点的问答。。的总结。

鱼  下午1:56
如果只是搞学术,那些问答就纯浪费了。

云飞月  下午2:03
@鱼 “及识而还”的意思是:一直追寻心的源头,那是找不到头的,因为“追寻源头”的心行本身就是无明。是这个意思吗?

鱼  下午2:06
以前北传说极微如何如何,说小乘如何如何认为极为实有。后来读〈名色分别〉,发现那里面是这么说的。之所以有人认为色法极微实在,是因为禅修中未破三种密集,所谓相续 组合 作用。心密集,三种加一种”所缘”。

师师  下午2:07
@子平 原文中: “上述讨论实际已经回答了“无明是怎么形成”、“如何是无始无明”两问题。而且明显可见,截断并安立无明这样一个概念确实是缘起法,是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表现,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本身也必须随顺名言划归“无明”概念之内,不能更说别有原因,否则无法完成截断,故佛经于述及十二支因缘法处说“无明无缘”。” ———这段最后一句没看懂。前述推出无明是割裂后的产物,所以是缘起法,这点我无疑惑,最后的”无明无缘“是什么意思?

师师  下午2:07
请教一下

鱼  下午2:09
@云飞月 齐识而还

云飞月  下午2:10
@师师 无明不是缘起法,只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模式。

鱼  下午2:10
之前文理提了下,阿含有的说七支因缘,有的说十支因缘。不是都讲十二支的。

师师  下午2:11
@云飞月 错误认识要不要缘起?我觉得你的钱是我的,这事要不要缘起?

鱼  下午2:11
其中,七只因缘,就是以识支作为第一支。

云飞月  下午2:12
@师师 十二支中处处不离无明。

鱼  下午2:12
俺的理解,讨论的主要听众只能回溯到识支,那佛陀有时就说七支。。。

鱼  下午2:15
瑜伽上面的说法,我凭印象,是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深入不下去了,这种现象就是 及识而还。像狗咬尾巴,瑜伽有一段就讲的这个。

云飞月  下午2:16
@鱼 识与名色,恰恰是心的能所展现。

鱼  下午2:17
俺的理解,讨论的主要听众只能回溯到识支,那佛陀有时就说七支。。。—— 十支

云飞月  下午2:18
@鱼 识与名色,恰恰是心的能所展现。---妄为我识与我所识(名色)。

师师  下午2:21
@云飞月 师兄大概没看懂那段话,我刚才看了几遍大概有点明白了,翻译一下就是:认知局限(无明)是有条件而生的,故为缘起法,而”认知局限“的成立条件还是”认知局限“,自相似,自循环,从这个角度说是”无明无缘“。那段话从两个角度分别说无明是缘起法、无明无缘

鱼  下午2:21
@云飞月 不是吧。识为二元展开,为名色。。

云飞月  下午2:24
@师师 无明是怎么缘起的?

师师  下午2:24
按那段话的意思,无明靠无明缘起,呵呵

鱼  下午2:25
前面说,色法密集,如果觉得有个实在的极微,无法观照到无常,则称为未破三种密集。而破除色法密集,就是观照到所谓密集 其实是暂时没能力观照到生住灭。所谓生住灭,即是无常。

云飞月  下午2:27
@鱼 就每一支来说,也是能所二元的,但识支已很难观察到了,唯识不是在这里安立了自证、证自证分吗。

鱼  下午2:29
那这话的意思,很明显,极微在快速生住异灭。无法认知到这点,就不具备无常观。所以。。。照此说来,说人家认为有坚固极微长存不断,只是某一边人对另一方的独断认定。

师师  下午2:30
@云飞月 如果无明能消除,那肯定是个缘起法

云飞月  下午2:30
@师师 若要回答无明怎么缘起的,无异于去追寻无明的源头,这本身就是无明。所以,为了遮止这种错误,说,无始无明。

师师  下午2:33
我的问题你还没回答呢

师师  下午2:34
无明能被消除吗

师师  下午2:34
你说的是无始无明,我问的是无明无缘,两回事

鱼  下午2:35
@鱼 识与名色,恰恰是心的能所展现。---妄为我识与我所识(名色)。—— 我理解,识含名色只是未展开,或者说名色即二元分别。不一定对。参考。

云飞月  下午2:35
@师师 不是要您去消除缘起法,而是要您去了悟缘起无自性。也就是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或者叫不割裂。

师师  下午2:38
@云飞月 你无论用什么词去回避,你就说成佛还有没有无明吧

鱼  下午2:38
@云飞月 其中名法(受想行识),就笼统包含一般意义说的心意识。。。

师师  下午2:38
如果佛没有无明,那无明就是缘起法,嘿嘿

鱼  下午2:39
@云飞月 用我的话说,识是什么?识就是名色。

唐二牛  下午2:41
无明无缘是无明无始的笔误吧

云飞月  下午2:43
@师师 无明是不是缘起法,您问二牛哥吧!我搬板凳。


鱼  下午2:50
@云飞月 借用子平今天非物理的讲法,没办法切割出一个与名色无关的识,也不能切割出与识无关的名色。但是这无法切割本身就做了切割,所以只能是不精确的一个还可以用的表述。

唐二牛  下午2:53
我觉师师理解的对,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无明无缘。

云飞月  下午2:57
@唐二牛 无明无缘,我理解是指无明不需要因缘来产生,也就是,无明不是缘起法,它指代的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吧。

鱼  下午2:58
上面说@云飞月 说,就后者而言,先割裂出所观的外境,能观的内心。能观的内心又可割裂出:所观的念头、能观的心。这个能观的心如此割裂下去,没有尽头。说明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模式。—— 我理解,当能观照到 能观之心 与 所观之心,具有一致性的时候,不会加深割裂,而是反之。。。

师师  下午3:01
@唐二牛 云飞月兄希望您给个明确的说法:无明是不是缘起法,yes or no?

唐二牛  下午3:02
无明是无尽的行,是为了认识方便取的"名字"

云飞月  下午3:02
@鱼 这个地方不仅是见地问题,还有密而不宣的心行辅助,您得向麻叔、子平、二牛学习。

云飞月  下午3:04
@师师 不是!我反复说了。

finder  下午3:04
我理解,当能观照到 能观之心 与 所观之心,具有一致性的时候,不会加深割裂,而是反之。。。~~~所以只能叫理解

唐二牛  下午3:07
无明指代二元认知模式没错,所以是缘起法

唐二牛  下午3:10
缘起法就是没头的意思

云飞月  下午3:13
@唐二牛 若说无眀是缘起法,那无明只能由无明缘起了,,,,

唐二牛  下午3:14
因为无明是个截断,所以不能象前十一支那样再说无明缘什么了

唐二牛  下午3:16
非要由什么缘起,这种找头的方式就是错误的认识模式带来的

finder  下午3:16
我以为:十二支的每一支内,追究起来,都是类似自相似的过程。 不同支间的追究会更有意义。名色支以下的追究心行上明白了,就可以截流吧。

唐二牛  下午3:17
缘起法的建立,就是为破常断二见的

唐二牛  下午3:18
有头,就必然落入常断

云飞月  下午3:18
@唐二牛 既然如此,可以说,无明非缘起,它就是一种虚妄的错觉。

云飞月  下午3:20
说无明非缘起,正是截断。

云飞月  下午3:21
无明贯穿十二支。

唐二牛  下午3:21
无明无缘不是非缘起的意思

云飞月  下午3:21
每一支都有无明。

唐二牛  下午3:22
十二支不说的就是缘起法么

OmNom  下午3:24
无明无缘是说无明不是个东西的意思吧

师师  下午3:24
@云飞月 如果不是缘起法,无明就无法消除了。需要一定条件才成立的法一定是缘起法

邓绪荣  下午3:25
@OmNom 刚刚二牛哥不是贴了一段麻叔解释无明的,你再认真看看。

云飞月  下午3:25
@师师 无明这一法,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OmNom  下午3:25
麻叔那个看完我就是这样理解

唐二牛  下午3:26
@OmNom 无明确实不是个东西[强]

OmNom  下午3:26
无明不是一个东西,而是总相,类似"树"

OmNom  下午3:27
没有"树"这种东西,但是有"树"这种名词

OmNom  下午3:27
指代一个类别

师师  下午3:27
无明成立的条件是无明

邓绪荣  下午3:28
@师师 无明本身就不是一个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是非缘起的。但从无明从什么地方截断来看,就是缘起的。

师师  下午3:28
这两个无明有点差异,就好像说之前的之前还是之前

OmNom  下午3:29
佛他可以模拟凡夫的思维模式,所以说佛可以模拟无明

师师  下午3:30
@邓绪荣 不是个东西就不是“法”吗?现象是不是法,彩虹是不是法?梦是不是法?我错以为你的手机是我的,是不是法?

OmNom  下午3:30
法可以是名言范畴

finder  下午3:31
名色支以下的,用名色支以上的相同支内的逻辑去推理……

OmNom  下午3:31
不分割名言和按名处就是有这种麻烦

云飞月  下午3:32
@师师 所以,无明仅是施设的一个概念,说明凡夫认识模式错误的这样一个事实。从此角度说它是缘起法,我也没异义,为何缘起?为宣说正确知见故。

鱼  下午3:33
@云飞月 唯名有[呲牙]

师师  下午3:39
@云飞月 @鱼 看你俩乐,不知道你们是否都是这么理解的。刚才你俩的意思是 ”唯名有“所以非缘起,这大错特错了,基本概念不清。诸法都是唯名有,诸法里的缘起法自然也是唯名有。你们对唯名有、缘起法的理解都有误。

睿  下午3:40
书的34页,“当我们说出无明二字时,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无尽无限,”,按通常的缘起理解,缘起只是缘起个有尽有限,所以此缘起非彼缘起吧? @唐二牛 

OmNom  下午3:41
说话有个角度和分割线的,当解释别人把无明当个东西,问无明哪里来,做如上解释。

唐二牛  下午3:42
缘起包含无尽的意思@孙睿 

鱼  下午3:42
@师师 缘起四支之唯名有

师师  下午3:43
@鱼 哪个法不是唯名有?

鱼  下午3:46
@师师 无名时

云飞月  下午3:46
@师师 每个法都是唯名有。

师师  下午3:47
@鱼 咱俩暂时没法沟通,呵呵

云飞月  下午3:49
任一一法,都是唯名有。但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深挖不尽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08:50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常如  下午4:04
哇塞,兄弟们说的问题都很精彩……俺觉得,第一不轻易接受答案,即使答案可能是正解。第二不轻易放弃疑问,即使疑问可能也是无明。

常如  下午4:04
除了刚才那个现代科学的问题…[呲牙][偷笑]

云飞月  下午4:07
@常如 常领导总结得很好[鼓掌][鼓掌][鼓掌]

常如  下午4:09
俺是真觉得很精彩

常如  下午4:10
学了不少…刚才那两点也是看了大伙讨论,做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

古慈  下午4:11
@师师  你说的事情其实有两个

古慈  下午4:12
第一 按十二支缘起 因行支无尽 所以 以无明无缘截断之

古慈  下午4:13
第二 才是你问的截断以外叫做无明的 是不是缘起法

古慈  下午4:14
行支当然是缘起法

古慈  下午4:16
哈 爬了好久的楼才看明白 赞成常如 学了不少

师师  下午4:16
@古兄 我确定无明是缘起法,所以我问的不是这个问题[偷笑] 我是没看懂那段的最后一句”无明无缘“,后来大致看懂了。

古慈  下午4:17
@师师  嗯看到了你自己说话的变化

常如  下午4:18
兄弟们说的有些问题,我以前自以为有答案了,结果这次一读讨论,发现还是似懂非懂啊啊……[抱拳][抱拳]


师师  下午4:22
@古慈 我理解您的意思就是黑箱喽?无明前面还是无明,割裂下面还是割裂,本没有截断,为了说明后十一支,勉强截断说明,这个深挖无尽的无明没法再讨论,打成黑箱放在那当成”起始“,在这个意义上,称为”无明无缘“。是这么理解吧?

古慈  下午4:22
@师师  为什么这样截断呢 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样截断 深入到这个程度 够解脱用了

古慈  下午4:24
二是 再下去或许还是自相似结构 

古慈  下午4:27
@师师  但是要注意到这个截断 是不尽其余

古慈  下午4:27
这点比较关键

古慈  下午4:31
@师师  刚刚我还发现 其实 十二因缘似乎还有另外一个截断点

古慈  下午4:32
他在要谈到外部世界的时候 又做了一次截断

常如  下午4:41
这个深挖无尽的无明没法再讨论,
……不是有个无明深挖不尽,是这个深挖不尽,权且叫做无明。@师师 

古慈  下午4:43
常如这话牛!

古慈  下午4:45
@常如  看到你这话 我惊出了一身汗 [表情]

古慈  下午4:47
@常如  月溪僧说的一念无明不可断 可能就是你说的这个地方

五蕴 对比 十二支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09:00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鱼  下午4:56
@哈哈哈 @鱼 「前面说,色法密集,如果觉得有个实在的极微,无法观照到无常,则称为未破三种密集。而破除色法密集,就是观照到所谓密集 其实是暂时没能力观照到生住灭。所谓生住灭,即是无常。」没看明白,您的意思是有部经部能观察到极微的生住灭,还是不能观察到?—— 这里不论及经部有部,因为我也不知道今天的南传禅观算什么部。因为昨天谈到名色支,那边重视”名色”分别智,观察 名法(受想行识)和色法 挺仔细。其中极微是可以仔细观察分析的。用今天子平贴的段落说,就是可以割裂并分析出色法的三种密集的细节组成。但是分析完了呢?能将分析做完,就有了各种细节,有了各种细节就说破除了密集。俺发现那种方式特像现代物理。。的弦论。

元之慧•陈  下午5:01
极微也好,宏观也好,都是有为法,有自性见就有生住灭的相续相

元之慧•陈  下午5:07
我以前专业是检验,观察显微镜下各种细胞,层层剖析下去其实没意思,各种细胞密集组合成我们肉眼视觉下的人体轮郭,不如观想每个细胞都有本尊

鱼  下午5:15
观察名(受想思识)法时,他就说观察是名法,被观察也是名法,也像狗咬尾巴似的。今天贴的段落是行支无底,心念可不断细分下去。那么不分了就切一刀,这边叫行,那边叫无明。

鱼  下午5:36
提一个问题,色受想行识五阴,按照楞严的分析,识阴比行阴更细。但按照十二缘起,无明行支识支顺序,行支在前。怎么理解呢?一直不明白。

常如  下午5:39
连电子都完全不能当作西瓜苹果这类我们日常以为的东西,已经够玄了。弦又远远比电子玄多了,老兄,还要咋分呢。哈哈。@哈哈哈 

鱼  下午5:41
@哈哈哈 我这里不在意弦不是能分不能分。弦蜷缩起来,不让咱看。但据说同一根弦,可以弹奏出不同的粒子。[呲牙]

古慈  下午5:47
@鱼  十二支这个行支比五蕴哪个划分细致

鱼  下午6:15
@鱼  十二支这个行支比五蕴哪个划分细致 —— 古兄说说

鱼  下午6:15
二解 集论一卷五页云:云何建立行蕴?谓六思身。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思,鼻触所生思,舌触所生思,身触所生思,意触所生思。由此思故,思作诸善;思作杂染;思作分位差别。又即此思,除受及想,与余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总名行蕴。何等名为余心所法?谓作意、触、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安、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疑、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乱、睡眠、恶作、寻、伺。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文理兼修  下午6:15
@鱼 不同的分类方法吧。行支与行蕴不一样

文理兼修  下午6:16
虽然都表示“不静止”的要素,但整体框架不一样啊

文理兼修  下午6:23
@鱼 辞典上的行蕴,对应的是六触之后吧。

鱼  下午6:27
除受及想。。。摘出摘除受和想。。。这概念也是彼此相依。

常如  下午6:29
赞成文理说的,五蕴和十二支是两套表述系统

finder  下午6:30
色法破除聚集的做法,我看过帕奥禅林一系有这种论述。等不等于南传里的名色分别,我觉得这个不好讲。@鱼 

鱼  下午6:33
刚通过百度仁波切看一篇文章,说:  佛陀说:“我不与世间诤”,[4]佛陀说法往往是随顺世间的。五蕴作为一种名相,它的安立当与业说、轮回、涅盘等名相的安立一样,随顺印度当时固有的说法。佛陀曾说:
  “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5]
  “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名揵茨、有名钵、有名匕匕罗、有名遮留、有名毘悉多、有名婆阇那、有名萨牢。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6]
  色、受、想、行、识作为名相,佛陀是采用了当时印度旧有的说法。这一点在《阿含经》中很明显,佛陀与许多外道论法,多以五蕴是常还是无常而展开。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十载: 
  “尼健子将五百童子,前后围绕,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是时,尼健子白世尊言:云何?瞿昙,有何教诫?以何教诫训诸弟子?佛告尼健子:我之所说,色者无常,无常即是苦,苦者即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识及五盛阴皆悉无常,无常即是苦,苦者无我,无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诫其义如是。 
  尼健子报曰:我不乐闻此义。所以然者,如我所解义,色者是常……”[7]
  对于世间智者契合法义的学说,佛陀是积极吸收的。这有利于佛法在人世间弘通,大觉世尊的善巧方便与智慧便也体现在这里。名相的安立虽然是随顺世间,但其所赋予内涵却是佛陀所觉悟的智慧,籍着五蕴把有情轮转的真相揭示出来,也开显出凭借五蕴而解脱的殊胜法门。

finder  下午6:33
名色分别,南传叫见清净,不是分析 的意思。

常如  下午6:33
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一个是从社会组织结构研究人类社会. 一个是从历史演进研究人类社会

鱼  下午6:34
意思是说,五蕴等是随顺当时社会固有的认识。。。共许。。

常如  下午6:36
十二支也不是完全佛陀独创的吧……佛陀之前的独觉据说也用这个解脱,应该也有些流传吧。

文理兼修  下午6:36
@鱼  为啥说这些?

文理兼修  下午6:37
解决任何具体问题吗?

文理兼修  下午6:38
@常如 佛陀独创了啥?

文理兼修  下午6:39
众生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文理兼修  下午6:39
无我的指引

鱼  下午6:42
@常如 @文理兼修 说实在的,对某些基本名相的理解,还不如对观待与割裂的行文理解。中观系统內对这些繁琐名相也较少课堂式表述,难免绕脑子。

文理兼修  下午6:43
@鱼 这套繁琐的分类,还是静态的。我真真学不下去

常如  下午6:48
如果对熟悉五蕴或者十二支表述系统的,讲观待割裂也行,当然要讲得人,听得人都熟悉才行。@鱼 

常如  下午6:50
就像对科学表述熟悉的,讲观待割裂,也要讲得听得都熟悉那套科学表述才行

finder  下午6:50
观待割裂不是另外一个系统……

finder  下午6:51
只是有些东西,能用现代语言表达的更清楚。

常如 下午
一旦变成系统,估计就麻烦大了,哈哈

鱼  下午7:03
@finder 名色分别,南传叫见清净,不是分析 的意思。 —— 这里说大白话。分析和分别,就视为同义。分析成功的成果,就是无常无我见。

finder  下午7:04
不是这样的

元之慧•陈  下午7:08
@常如 麻烦简单科普下波粒二象性,俺刚搜了,很长,还是回来请教内行

常如  下午7:10
哇塞……饶了我吧。[擦汗][擦汗]@元之慧•陈 

Ryan 魏雨  下午7:12
大概就是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两种特征。@元之慧•陈 

常如  下午7:23
@哈哈哈 说的是,表现出什么性,和观察方式相关

常如  下午7:25
另外一个重要的,在日常观察里,波粒两种性质,在一个对象上,是没法并存的

鱼  下午7:26
@常如 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一个是从社会组织结构研究人类社会. 一个是从历史演进研究人类社会 —— 刚才理解了下。行支比如当前经历的人类社会,包含各种社会结构(五蕴)。

文理兼修  下午7:36
任何物体具备波粒二象性?又可从纠缠中区分出波粒?---光学的现象,有些将光视为粒子移动容易理解,有些将光视为波的传播容易理解。

文理兼修  下午7:37
这大致就是所谓二象性。

文理兼修  下午7:41
行蕴,六触后思的过程。词条表述得特静态。

鱼  下午7:51
行支,也不容易弄明白。。但是弄明白了一点,行支是前后虚拟切断时的五蕴。时序。

鱼  下午7:53
的五蕴。。。这么说有点强迫症嫌疑。不说的……五蕴,说诸法大概也可以。

文理兼修  下午7:55
五蕴前面的所属格,是个虚拟,语言习惯。

鱼  下午7:57
不作所边会 @文理兼修 

常如  下午7:58
单纯琢磨这些意义不太,比较有意义的可能是,我们观察的是些什么,如何表述,以及我们是如何观察。

常如  下午7:59
@哈哈哈 波粒二像性是一百年前的表述,现在无论实验还是理论,当然都大大进步了

常如  下午8:06
重要的是,世界不仅仅是在时空尺度上,超出了我们的日常观察,而且在观察方式上,也可以远远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方式和想象。

常如  下午8:07
哦,观察方式,运作模式…

梯形  下午9:04
无明的讨论真热闹

常如  下午9:06
行支,比五蕴表述的要深多了,可以提供一个类似八卦的旁证,修持十二支的缘觉在功力排行榜上,要比声闻高出一个数量级的。[呲牙]@鱼 

梯形  下午9:14
不好好解释,哪个都能被理解得乱七八糟

梯形  下午9:15
行支看着深,是因为在那上解释了嘛

梯形  下午9:34
五蕴割四刀,十二支割十一刀

常如  下午9:35
谈到的肯定不是行支,至于谈到的是什么,别问俺。[偷笑]

一辈孑在乎(汉清)  下午9:40
名色是什么意思?请教诸位师兄

finder  下午9:57
名色,是凡夫自以为熟悉的

finder  下午9:57
名一般认为是心,色就是对境

古慈  下午9:57
名色支 我理解大约就是刚好粗到可以命名的时候

一辈孑在乎(汉清)  下午9:58
@finder 我不认同。

finder  下午9:58
广义的名色中的色,也可以是法尘。

finder  下午9:58
名色到识的意义在于

古慈  下午9:58
@finder  后面这个有点对

finder  下午9:59
凡夫不知识~~~~其实也可以说凡夫不知名色

文理兼修  下午10:00
有个感觉,我们假装讨论,其实是八卦心炽盛。

古慈  下午10:00
@文理兼修  哈哈

文理兼修  下午10:00
啥不重要关心啥,啥没用处关心啥


文理兼修  下午10:18
既然我们在学习大乘经论,阿含的基本功应该有吧

文理兼修  下午10:20
所谓住现行流住,语不造作,心不妄举。

有个沙门叫做善珠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March 21, 2015, 09:12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March 21, 2015, 09:36

释善珠,是日本的。
代表作是法苑义镜
http://hk.plm.org.cn/gnews/200736/20073648207.html
对无表做过系统定义和推测。
相关研究:
http://www.docin.com/p-409363920.html
--------
如果只讲结构,不讲具体例子的做法,很难再进一步有具体的细节,往往连结构也没
办法讲,要紧的地方赶紧绕过了事,只有分类,原则,猜测,没什么实际意义。善珠
好象是把结构做了完整表述的一个人。这类尺度很少见。

梯形按语;鱼的圆融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09:21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梯形  下午11:08
无明是截断的表述,行在无明后,说明截掉的无尽的那部分行隐密得可暂不考虑。无明后的行,必带割裂,因其前是无明. 这个行还未到识,故照样细而隐,一种蠢蠢欲动,实际动着呢,不觉而已。到识就是相对容易思维及观察的割裂动作了,割裂而名色,名色而割裂,互相纠缠,这个可以观察也能分析。

文理兼修  下午11:13
提个醒,梯形说的相对容易,应该八卦成特别难才不蠢。

梯形  下午11:16
识,与名色,正是在能所基础上续割出来的,能所分立己经明朗化了,之前的根本割裂,在行支上是隐敞的

元之慧•陈  下午11:16
十二支缘其实是佛顺着我们而说,是正思维的指导,但我们却要逆着修行才会相应起来

梯形  下午11:18
未明朗化的持续的根本割裂,即是行支

梯形  下午11:19
按奈不着的蠢蠢而动

古慈  下午11:19
@梯形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动

梯形  下午11:24
整不明白就是无明

梯形  下午11:25
麻叔在帮我们整明白,在破除无明

梯形  下午11:32
对无明的说明,我没见过比这书说得清楚的。读后至少我对过去自己的一些认识与作法进行了检讨与反思

梯形  下午11:33
比如,欲究竟 妄念而恢复纯净,可如今妄念无根了,这根如何揪?

鱼  下午11:42
今天讨论的这段,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本身也随顺名言划归“无明”。是说所知障吧。

圣普  下午11:43
@梯形 妄念无根说的就是无生吧

古慈  下午11:44
@圣普  无生是说割裂不成实

古慈  下午11:44
@鱼  你把什么定义为所知障?

鱼  下午11:47
@古慈 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

古慈  下午11:47
@鱼  所知障 于应圆融的不能圆融

古慈  下午11:49
@鱼  你心里有个全知的理想模式?

鱼  下午11:51
@古慈 早些年有过这个看法。

古慈  下午11:51
@鱼  佛菩萨有不有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梯形  下午11:51
佛乃药王,用药出神入化,标出无明这一方,能没目的吗?不拿治治病,直接拨药方停药恐怕也不好吧

古慈  下午11:55
@圣普  割裂不成实 就是系统不可能完全封闭

鱼  下午11:59
@古慈 这个,说不好。我倾向于认为佛菩萨是个渐进序列。但无法认知,渐进序列的无穷积累,会是什么样极限。暂时来说,是已知领域的全知还是因缘知,我都可以接受。

—————  2015-3-17  —————

鱼  上午12:04
@梯形 佛乃药王,用药出神入化,标出无明这一方,能没目的吗?不拿治治病,直接拨药方停药恐怕也不好吧 —— 嗯,前面话不是落在没有上,是在”个”上。

梯形  上午12:10
万法,我,无明,五蕴,十二支都是割裂。佛顺凡夫割裂习惯使用五蕴等词为了说事,是药,对病的。病没了停药

古慈  上午12:11
有一说是说佛陀遍知一切众生的解脱因缘 我比较接受这个

梯形  上午12:24
不研究的是有病不治的或不知有病的,研究的是病情发作治疗中呢

鱼  上午12:37
@古慈 众生无尽,佛不可尽,法界不可穷尽,遍知不可穷尽。缘起无底,似乎不能尽知。但缘起不仅有差别相,还有无差别相。。。。个人认识。

梯形  上午12:41
@鱼 知道无底,近乎尽知了。知差不差别相,近乎差别了。[嘘]

梯形  上午1:14
有尽,无尽都是观念里的错觉,割裂

梯形  上午1:17
有尽了,无尽了,或不可知了,容易搞成不知道再干啥了。这些不如说成割裂了省事儿

OmNom  上午4:55
@古慈 这个,说不好。我倾向于认为佛菩萨是个渐进序列。但无法认知,---- 是因为你从凡夫侧推导的缘故吧?书上有写最后成佛的近取因是啥

梯形  上午5:06
@OmNom 能证明佛是缘起无自性的了

二麻子  上午5:08
@鱼 嘻嘻 我知道你毛病出在哪里了。。。哈哈。

许云  上午5:59
@鱼  众生无尽,佛不可尽,法界不可穷尽,遍知不可穷尽。缘起无底,似乎不能尽知。但缘起不仅有差别相,还有无差别相。。。。个人认识。——————老兄琢磨琢磨自己说话的视角

鱼  下午11:36
@梯形 无明是一虚拟截断,这从根上断了有个无明的念想。

古慈  下午11:38
@鱼  无无明及无明尽

说不全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09:23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平步青霄  上午6:30
根据憨山的说法。。。。五阴是这样的。

平步青霄  上午6:30
阴,当然很明显,就是遮蔽光明的意思。

平步青霄  上午6:31
五阴都是识。。。这个也不奇怪,唯识吧。

平步青霄  上午6:32
识阴是特指阿赖耶识

平步青霄  上午6:33
行阴特指第七识

平步青霄  上午6:33
想阴,特指第六识。

平步青霄  上午6:33
色阴,前五

平步青霄  上午6:33
前五识

平步青霄  上午7:22
哈哈,我开车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没有说受阴。。。不过,这不难。

平步青霄  上午7:22
色受都属前五识。

圣普  上午7:23
行阴特指第七识……………上次说到我执是行蕴,finder好像不认同?

梯形  上午7:44
割四刀的和割十一刀的能完全才上吗

梯形  上午7:45
总内容不少就得了,非都对上干啥

大象  上午7:46
特别想对上的有形成大一统无疑佛学的倾向,烦恼

梯形  上午7:49
适当对吧几下意思意思安个心就行了

梯形  上午7:50
完全横向整通,完全不如纵向整通一套

finder  上午7:58
@圣普 哈,按你的说法,那六识就不是了我执了?

大象  上午8:03
这两天没参加讨论,昨晚爬楼到半夜,才看完,真的挺有意思的。关于无明,我记得有位师兄跟我说过,割裂就是无明。这个当时非常震撼我,从此我坚定了梯形现在指出的一条简明扼要的道路。关于无明是不是缘起的,不管无明直指割裂,还是截断了无始的行蕴来方便说事,我只问一个判断标准:无明是不是心参与观待或割裂出来的?我觉得是的,无明是二分认识法的产物。个人觉得,只要是心参与观待与割裂出来的,都是缘起的,不然无法解释性空缘起的说法。至于无明是不是个东西,还是意识中认识的方便,我倒觉得不是重要的。大家批判。

finder  上午8:04
无明就是我执吗!

大象  上午8:04
无明就是执

大象  上午8:05
或者说割裂

finder  上午8:05
我执分人法,现在用割裂表达

梯形  上午8:11
@大象 无明就是还没整明白

finder  上午8:12
对立的时候,心对所缘的作用,分成各种类。

大象  上午8:12
@梯形 想在二分法下整明白也是无明呀

梯形  上午8:12
心参与割裂,一点没错,可以从自心下手,了解割裂,不参与割裂。但是。。。。。

finder  上午8:14
对立是什么~~~基本就是能所对立,割裂。

finder  上午8:14
名相的意思,核心也不外乎让人明白这个

梯形  上午8:15
心是割裂出来的,不割裂连心都出不来,这一重的情况,你搞清了,料理好了,就是整明白了。这过程里“无明”的概念也是多余的

大象  上午8:16
@梯形 这是我努力目标

梯形  上午8:17
思维上不行,就得往里加禅定

圣普  上午8:21
@finder @圣普 哈,按你的说法,那六识就不是了我执了?…………………当然

finder  上午8:22
@圣普 难道是法执?

圣普  上午8:27
@finder 不是法执

finder  上午8:28
非我法二执,是真如?

圣普  上午8:29
非真如,不异真如

二麻子  上午8:29
哈哈。无明要是能完全说明白,怎么会给起个无明这样的名字?不是不能说,只是说不全。不是不能破,只是想不清

局部视角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09:31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圣普  上午8:37
@finder 你没整清说别人晕[调皮],子平说的行阴特指第七识,就被你自动过滤了么?[呲牙]

平步青霄  上午8:39
@圣普 这么说没多大意思。允许个人从自己角度理解。

finder  上午8:39
你引申出行蕴指我执,怪到子平头上吗?@圣普 

finder  上午8:40
七识是俱生我执,六识可以是分别我执

finder  上午8:41
难道分别我执不是我执吗

平步青霄  上午8:46
而且明显可见,截断并安立无明这样一个概念确实是缘起法,是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表现,-----这话的意思,我的理解是,搞出一个无明的名字来施教,这是一个缘起法。

平步青霄  上午8:48
但是,无明到底是个什么?没法说清,而且捉摸不到。

平步青霄  上午8:50
不能超越局部而割裂,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无明,无明不需要再有根源,因为无明就是根源的表达。

平步青霄  上午8:51
用截断的角度来阐述无明,告诉我们这种认识方式不可避免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平步青霄  上午8:52
下面70颂,基本就是不断地找出各种问题。

平步青霄  上午8:52
各种具体问题

平步青霄  上午8:53
这些问题都归结于割裂出局部的认识方式

平步青霄  上午8:53
这种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平步青霄  上午8:54
歪楼瞎聊吧。。。

平步青霄  上午8:55
有一个热寂说的例子。。。不知道有啥新的发展没有。不过当时是这样的。

平步青霄  上午8:56
在有限的孤立系统里面,熵总是增加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吧。

平步青霄  上午8:57
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马上有人推论出,整个宇宙的熵也应该增加。于是,宇宙到后来就完全热平衡了。

OmNom  上午8:57
但是,无明到底是个什么?没法说清,而且捉摸不到。 --- 应该说截断可以有不同的截断吧?

平步青霄  上午8:58
但是,无明到底是个什么?没法说清,而且捉摸不到。 --- 应该说截断可以有不同的截断吧?-----具体怎么截断是缘起。

平步青霄  上午8:58
无明就是说,有限的视角很憋屈。

平步青霄  上午9:00
据我所知,后来一个大牛,Max Planck出来说,哥们儿,没法给宇宙定义熵。。。

平步青霄  上午9:01
原来熵就是一个有限孤立系统里面定义的。。。。然后,小伙伴们才松了一口气。

平步青霄  上午9:01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啥新说法。

平步青霄  上午9:02
能够指出无明,是认识到这种认识方式的局限。

平步青霄  上午9:04
比如说在梦里,知道“周围世界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很荒谬。

平步青霄  上午9:06
如果告诉你,梦中的世界是先买地,后造房搞起来的,这也还是梦话。

鱼  上午9:07
@陈子平 作为观察对象的宇宙都是局部有限的。因为有观察什么的在局部外。所谓开口就错。

平步青霄  上午9:07
同样,生死大梦中,生死哪里来的,只好说无明。

平步青霄  上午9:09
前一个问题说,没法完全说清楚,因为你在梦中。。。后一个问题也没法完全说清楚,因为被局部所局限

OmNom  上午9:09
为啥佛就是全局视角

平步青霄  上午9:10
为啥佛就是全局视角-----是不是该说,佛不为局限。

平步青霄  上午9:10
有一个全局视角吗?

OmNom  上午9:11
为啥佛就不为局部视角

平步青霄  上午9:12
因为这个局限是人为的

鱼  上午9:15
@梯形 @鱼 知道无底,近乎尽知了。知差不差别相,近乎差别了。[嘘] —— 俺在洗澡时想,俺提差别相和无差别相是找到啥救命药了?一味一如无差别相 能救 差别相无尽难以尽知 的困境吗?无差别相是指诸法一如。好吧,转了两下,才想起如所有智、尽所有智。

平步青霄  上午9:16
不是说有一个无底,而是说无有底。

鱼  上午9:19
@二麻子 @鱼 嘻嘻 我知道你毛病出在哪里了。。。哈哈。—— 俺发现,这和后面选章,说奢摩他障净除则毗婆舍那圆满那样的二人转。尽智困境靠如智救,如智不足靠尽智救。这样转个没完。

平步青霄  上午9:21
所以说,用无明指出这种认识方式的荒谬。

常如  上午9:22
不是说有一个无自性,而是说压根没有本性……

常如  上午9:23
敢直面自己压根没有本性的真相吗

大象  上午9:24
不管直面不直面,都没有。不直面就生烦恼呗。

鱼  上午9:26
@陈子平 不是说有一个无底,而是说无有底。—— 下不了口咬。。。1个是底下面还有啥,1个就没那个下面还有的底?

大象  上午9:26
底下面还有啥?一旦问这个,又陷入前面的自相似

平步青霄  上午9:27
有一个无底,意味着下面存在一个很大的空间。。。无有底,是说你企图寻找到一个底是办不到的。

鱼  上午9:28
@大象 无边,无底,无顶。。。都让人不安生。[流泪]

不得安生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09:38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大象  上午9:29
打坐有时候空荡荡感觉不太安全的时候,我就泰然处之——这更接近真相。

大象  上午9:31
个人感觉,佛教不是解决从有限到无限,从局部到整体的问题。而是告诉我们,你那一套模式都不对。

平步青霄  上午9:31
而是告诉我们,你那一套模式都不对。-----对头。

鱼  上午9:34
记得目犍连向上飞得类似,也没见到无见顶相之顶,往外飞得都快没家的影子了,也没到看到边的影子。这种没招没落的感觉不好过啊!

鱼  上午9:34
累死

常如  上午9:35
先转认识,慢慢才转感觉…

平步青霄  上午9:36
所以说,这种找顶,找边,找底的企图是得不到满足的。

大象  上午9:36
为啥不对,—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离开现在的模式,却可以引导我们扩大破孔。比如七十空性论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更深一点,而怎么就不对了,寻找这个答案,跟王阳明的“致良知”有点接近,基本就是梯形的指引——直面割裂,寻找动机。平时难找,就打坐时认真找。这算是我现在的理解吧。至于怎么是对的,这个不是找出来的,也不是不找就能出来的,这个有什么好急的,方向对,怎么走都到。所以正见重要呵。

梯形  上午9:37
@大象 佛教解决糊里糊涂吃苦的问题,要是无限,整体能究竞解决,佛也就用了,但那解决不了。

平步青霄  上午9:38
@梅梅-化学本 简单地设置一个边很容易。。。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没有看出问题的表现。

大象  上午9:38
找顶是因为不踏实。不踏实不舒服。问题是,几乎所有突破自我的方法,都是会产生很不适应,很不舒服的感觉的。所以,我佩服呵呵。他就是让你产生不适应,不舒服的感觉。真是非常奇妙。

大象  上午9:39
如果能很轻松,很舒服,几乎都在现有的结构中。

大象  上午9:40
接受不适应,不舒服的感觉。

常如  上午9:45
一上来就转感觉,那是牛人中的牛人…传说中的牛人。

平步青霄  上午9:47
认识因中转?@常如

常如  上午9:48
好像是有这个说法,六七因上转…

平步青霄  上午9:56
无明的对话有一点像是这样。。。A)无明是你的认识方式局限造成的,没法完全说明白。B)你再说仔细一点,我用我的有局限的认识方式研究一下,看能不能全弄明白。

平步青霄  上午9:56
[Grin][Grin][Grin][Grin][Grin]

常如  上午9:58
这个对话可以不断重复,直到一方投降

元之慧•陈  上午10:15
植物有我执吗?

元之慧•陈  上午10:15
它有没有行蕴?@圣普 

元之慧•陈  上午10:17
宗萨仁波切曰:安全感就是不找安全感

OmNom  上午10:18
宗萨仁波切曰:安全感就是不找安全感 -- 口号

二麻子  上午10:19
有边,有底,有顶,更让人不安生,一定会要去寻找这外边是什么

圣普  上午10:23
树属色蕴,有没有我执不是在你那边么?

文理兼修  上午10:23
无边,无底,无顶。。。都让人不安生。---有边,有底,有顶,更让人不安生,一定会要去寻找这外边是什么---学习啦。

文理兼修  上午10:25
@圣普 你所谓的我执,是高等生物的特权啊?

文理兼修  上午10:25
大家说的,不那么狭隘。

元之慧•陈  上午10:27
树属色蕴,不是你割裂的吗?

文理兼修  上午10:27
@圣普 你把色蕴和其他割裂得太好了。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09:56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二麻子  上午9:49
@鱼。。。

二麻子  上午9:49
知的问题。。。

二麻子  上午9:50
你的问题是,心底下有个“佛的正遍知”是不受外境不受环境不受众生影响的,能独立存在的智慧。

鱼  上午10:25
@二麻子 知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心底下有个“佛的正遍知”是不受外境不受环境不受众生影响的,能独立存在的智慧。—— 关于佛正遍知,认识盲区很多。比如,佛智与众生什么关系?举例,任意时刻肯定有众生未生,那么既然未生 佛智又怎么知呢?如果未生之时不能知,佛怎么算遍知,要到已生之时才知?

鱼  上午10:30
@二麻子 继续……佛智如果是任一时刻知道任意时刻,那么佛智显然不受众生先后影像想。

文理兼修  上午10:32
为了让佛智慧,宿命论都出来了。。。当年论坛早掐过这儿。

鱼  上午10:39
@二麻子 继续(完)……如果佛智不离众生,普遍一切众生心……那么为啥是佛智遍知众生,而不是众生遍知佛?比如说,在我的见解中,诸佛能遍知我的理解或不理解,俺却无法确定佛是否有或没有某种意义上的遍知彻知。这样搞下来,显然不平等啊!

鱼  上午10:41
说完了,回头发现,自己说的话都跟自己打架。先不用互虐,自己已经虐自己了。

平步青霄  上午10:43
如果佛智不离众生,普遍一切众生心……那么为啥是佛智遍知众生,而不是众生遍知佛?比如说,在我的见解中,诸佛能遍知我的理解或不理解,俺却无法确定佛是否有或没有某种意义上的遍知彻知。这样搞下来,显然不平等啊!------我执,所以不知。

二麻子  上午10:45
@鱼 注意。什么是佛知你不知道的?这个地方你怎么会知道?

二麻子  上午10:46
唯一可以勉强说的是,有其他众生知道的,我从其他众生那里听说。

二麻子  上午10:46
那么,所有众生都不知道的地方,佛知道不知道?

二麻子  上午10:46
这问题有办法知道吗?

二麻子  上午10:47
显然这是没法知道的。。。。所以,佛遍知众生跟众生遍知佛,在这个意义上等价。

二麻子  上午10:48
至于说佛于一时遍知一切这样的说法,我想,也就是说法罢了。

二麻子  上午10:48
我们这个宇宙,最多是法界的一个部分。。我们这个宇宙是没有“同时”这玩意的。

二麻子  上午10:48
所以,刹那遍知,在这个宇宙不可能。

二麻子  上午10:49
某个局部不可能的东西,在更大范围就更不可能了。

二麻子  上午10:50
所以,刹那遍知,实在是我们的心理投射。两千年前的人,也只能这样投射。

鱼  上午10:50
@二麻子 这个地方的话,说出来才发现本身就隐含不能证明却先设定其如此。我不知道佛到底知不知道,但是我却叠加设定佛肯定知道,自相矛盾

鱼  上午10:51
叠加设定有个肯定知道的佛

二麻子  上午10:51
是。这些事情充分说明,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的想象,投射到佛的名字上。而且,这些想象是自相矛盾的。

二麻子  上午10:52
这些想象,期望的全能,对宗教是很重要的,对解脱没什么直接关系。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10:03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平步青霄  上午10:55
所有跟一佛有解脱因缘的众生。

鱼  上午10:58
@二麻子 这些想象,期望的全能,对宗教是很重要的,对解脱没什么直接关系。 —— 很难舍弃这种宗教期待。

许云  上午10:58
找无明是什么,无明从哪来———— 不就是 无明 现量嘛[微笑]

鱼  上午11:01
@二麻子 这些想象,期望的全能,对宗教是很重要的,对解脱没什么直接关系。 —— 很难舍弃这种宗教期待。—— 而且自觉不自觉把这种基于期待的热诚归为信心。

梯形  上午11:02
找佛也是无明现行,找就现行,不找直接等死,无明恒行

张文宏  上午11:06
刹那遍知,非指能知佛与所知法。说佛性周遍普贤现身凑合着会,是禅宗说的”那个“遍知,十方三世如是如是,哪个不是哪个不知。如是。

鱼  上午11:06
@梯形 学佛过程离不开各种关于佛的认定。

梯形  上午11:07
@鱼 不是哪个体系都如此

平步青霄  上午11:07
问曰:

  佛一切智无所不知,何以故入此三昧王三昧,然后能知?

  答曰:

  欲明智慧从因缘生故,止外道六师辈言:“我等智慧一切时常有常知故。”以是故言“佛入三昧王三昧故知,不入则不知。”

鱼  上午11:08
@鱼 不是哪个体系都如此 —— 比如?

鱼  上午11:11
@陈子平 [强] 是大智度论?

张文宏  上午11:11
@陈子平 首楞严三昧乃至那伽定等当下即是,非入非不入。

平步青霄  上午11:12
@陈子平 首楞严三昧乃至那伽定等当下即是,非入非不入-----后面还有一句。。。佛入此三昧不假方便
平步青霄  上午11:14
古人对这个事情说的比较隐晦。。。

平步青霄  上午11:14古人的说法是,法界不能有边,也不能无边

平步青霄  上午11:15
如果法界有边,则是众生可以度尽。

一辈孑在乎(汉清)  上午11:15
@陈子平 不假方便怎解?

平步青霄  上午11:16
@陈子平 不假方便怎解?-----应念即入。

一辈孑在乎(汉清)  上午11:17
@陈子平 不假方便怎解?-----应念即入。赞

平步青霄  上午11:18
@陈子平 不假方便怎解?-----应念即入。赞-----此文在于强调智不离因缘。平步青霄  上午11:20
所以,认为法界有一个无边,这是忽略了因缘。

平步青霄  上午11:23
入是三昧王三昧时,不以为难,应念即得;非如声闻、辟支佛、诸小菩萨方便求入。

平步青霄  上午11:25
所以,古人是以法界不是有一个无界来表达因缘

平步青霄  上午11:25
而我们说法界无界,同样是指法界求边的企图不可能实现。

平步青霄  上午11:26
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平步青霄  上午11:27
是时,东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多宝,佛号宝积,今现在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平步青霄  上午11:27
这里经文中说,其世界最在边世界

平步青霄  上午11:28
龙树菩萨的说法是。。。
是多宝世界非一切世界边;是释迦牟尼佛因缘众生可应度者最在边。譬如一国中最在边,不言一阎浮提最在边。


鱼  上午11:34
@梯形 过多少年后,佛教被共许为邪教后…………三法印能继续告诉什么是佛教,佛都讲什么了 —— 我猜那时候没人提起三法印,剩各种无上觉的传说。

古慈  上午11:36
@鱼  学了这么多年 需要好好清理一下内心的各种概念 观念什么什么哦什么的了

大象  上午11:38
关键是真的别搞复杂。我清走很多对自己没用的。以后有用以后再说。

平步青霄  上午11:39
对了。。。我前面引用的是大智度论。

鱼  上午11:41
@陈子平 是多宝世界非一切世界边;是释迦牟尼佛因缘众生可应度者最在边。譬如一国中最在边,不言一阎浮提最在边。—— [太阳]

鱼  上午11:43
@陈子平 前面子平兄说,非是有边,非是无边。。。

鱼  上午11:46
佛经上,经常还会说,亦非既有边又无边,亦非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否符合佛经这类段落的原文。。。我意思是说,后面两种复杂的非 是说的什么?

大象  上午11:53
感觉挺折腾的。其实就是观待吧。超越有无的对立,有无只是随顺而说。

梯形  上午11:56
@大象 不割裂。不割裂与你有关,观侍与“你”无关

大象  上午11:56
当然。

梯形  上午11:57
这涉及实践怎么做

大象  上午11:58
可这没法在这儿讨论呵。

梯形  上午11:59
未明前只能去不割裂

梯形  下午12:02
在哪讨论都困难,会走前那两步必须自己走出来

大象  下午12:02
可能梯形兄理解错了。我刚是说老佛爷应当之前观待了有无,再说非有非无,非既有既无等等。所有的非,都是纠正我们的错见。

梯形  下午12:06
是,辅助水平高低差别很大,最厉害的来了也代替不了自己走那几步,扛着走多远也省不下需要自己走的那两步道

梯形  下午12:08
能扛着渡的话,我们早就都在彼岸了

平步青霄  下午12:10
佛经上,经常还会说,亦非既有边又无边,亦非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否符合佛经这类段落的原文。。。我意思是说,后面两种复杂的非 是说的什么?-------任何一种说法都可能被误解。比如我们前面说无边,可能有一些人产生了有一个无边的想法。然后说,非有边,非无边。。。然后有一些人可能又觉得,是一个既有边也无边的状态,或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的状态。

文理兼修  下午12:11
@鱼 既有边又无边,既非有边又非无边。。这类表述,是古希腊人描写绝对存在时就用过了的。

文理兼修  下午12:12
其实骨子里的常见。

文理兼修  下午12:17
呵呵,估计鱼兄会找到文献,讲印度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关系。[呲牙]

鱼  下午12:18
@文理兼修 我刚才已经脑补建立超链接了[呲牙]

呵呵  下午12:20
有,一旦底层认定了 有,即使说的很虚很模棱两可,还是 有。

常如  下午12:20
@陈子平 是多宝世界非一切世界边;是释迦牟尼佛因缘众生可应度者最在边。譬如一国中最在边,不言一阎浮提最在边。—— [太阳]
………你看人家是边,人家看你也是边呢。

常如  下午12:26
看<大智度论>,龙树菩萨也是花了相当功夫去清理当年那些迷信…

常如  下午12:27
迷信时时有,花样代代新

文理兼修  下午12:30
@常如 迷信不迷信,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文理兼修  下午12:33
无我有我,也不是个能力,而首先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常如  下午12:34
事,就是tmd与愿违啊…[呲牙][偷笑]

内道内在哪儿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20:34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鱼  下午12:48
@文理兼修 @鱼 既有边又无边,既非有边又非无边。。这类表述,是古希腊人描写绝对存在时就用过了的。—— 那天看一公众号说古典哲学,那边说实在论和唯名论两派兄弟兴替pk。这两兄弟很像空有两宗。。。

鱼  下午12:50
@文理兼修 那边实在派/唯名论两兄弟都从上帝基础说开。。。俺们佛教没上帝。。。

文理兼修  下午12:51
对。。佛陀独创,无我。

文理兼修  下午12:52
无我,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无第一因,无上帝。

鱼  下午12:56
@文理兼修 现代科学,西方科学的。。。基础,埋伏着古典哲学。

文理兼修  下午12:58
@鱼 前面不是说了嘛。 无我有我,也不是个能力,而首先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文理兼修  下午1:01
至于科学,特别是物理跑到哪种程度,我真不知道。

文理兼修  下午1:01
但科学是在逼迫神学改变,这点无容质疑。

文理兼修  下午1:03
如同佛教曾经逼迫婆罗门教进化一样

文理兼修  下午1:05
明确彻底的提出“无我”主张,的确是佛教。这点科学没做到。

唐二牛  下午1:12
理论上的无我当代的科学和哲学都做到了吧

文理兼修  下午1:13
@唐大年 靠。。果然是不知道前沿。

文理兼修  下午1:13
我不知道

唐二牛  下午1:17
我感觉当代的体系都致力于解决问题,对本体论搁置。

常如  下午1:17
@唐二牛 是的,这年头再搞本体论都不好意思了

文理兼修  下午1:18
@唐大年 是。。。可怕的内涵否定。

文理兼修  下午1:18
本体论已经不是个问题。

唐二牛  下午1:23
不过无我的理解确实也有深浅

OmNom  下午1:52
"无我"="无自性",可不仅仅是微观,科学处处需要自性,比如三维物体,整体。。等等

唐二牛  下午1:57
@OmNom 所以你应该认真学观待与割裂。

梯形  下午8:51
别的是进步求乐,找造乐因。佛教是离苦名乐,一路都是拆除苦因。诸苦聚坚固,但有根顶梁柱“我”,它散了苦即灭。

梯形  下午8:55
外道中,也不乏灭苦消业的,但没一个像佛教这样,认准哪是苦聚之顶梁柱的。外道没找准地方。

梯形  下午8:59
牛B外道也有,也在“我”这下功夫,但可惜,找到柱子没找到柱子里的钢筋,深度与佛法有差距

基础?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1, 2015, 21:04 (3331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1001nights, Thursday, April 02, 2015, 11:16

常如 下午9:19
写的简单明了。。。 尤其赞同这句“ 如果一个人研究空性却没有作为空性基础的菩提心的话,那么空性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会变质,变成一种害我们陷入虚无主义的毒品。” [强] 不过我还是有那个以前的问题,(用这里提到的词) 研究空性和有菩提心这个前提是逻辑推导出来的还是凭信心要相信是这样的关系?[表情]

常如 下午9:20
这是@James 王建 兄的一个问题,闲聊时间段,插一下。

常如 下午9:21
说明一下,王兄不是佛教徒,但比较有兴趣,嘻嘻。

James 王建 下午9:22
@常如 多谢邀请。属于瞎琢磨,希望没有冒犯,向大家学习[抱拳]

常如 下午9:23
上面是王兄对宗萨最近的一个很火的帖子的读后感…

古慈 下午9:26
@常如 我对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的看法是三位一体 各有侧重

古慈 下午9:27
出离心偏重于出离能所对立

古慈 下午9:28
菩提心偏重于如实看待能所

古慈 下午9:28
空性见偏重于能所不二

大象 下午9:29
我也是今天看到宗萨仁波切文章的全文,觉得讲得真心不错。前几天我们好象也有讨论到了。但我看了原文觉得宗萨的看法很正确。空性不是拿来研究的,如果不立志成佛,不立志离苦,不立志解脱烦恼,只是研究空性,那就真的容易陷入虚无主义了。

大象 下午9:30
我赞成古兄的,其实空性见、出离心、菩提心三主要道完全是一个问题不同侧面。

古慈 下午9:30
@大象 其实他说的情况是学偏了

大象 下午9:30
对呀。

大象 下午9:31
无我性空,是要身心实践的,拿来研究有何用。

古慈 下午9:31
直接从不二入手 关键是入手点比较高

文理兼修 下午9:31
不过我还是有那个以前的问题,(用这里提到的词) 研究空性和有菩提心这个前提是逻辑推导出来的还是凭信心要相信是这样的关系?[表情]--这个问题好深刻啊

古慈 下午9:32
@大象 按格鲁派教法 即使研究空性见 也有莫大利益功德 哈哈

古慈 下午9:32
不信你去问问格鲁传承弟子

文理兼修 下午9:33
其实说到了两个层面,思维和心理。

古慈 下午9:33
而且 也不赞成将闻思修三者割裂开了看待

文理兼修 下午9:33
思维和心理之间,当然不是逻辑关系。

古慈 下午9:34
没有足够的闻思 正确的知见 谈什么实修简直是扯淡!

古慈 下午9:36
大年经常说 见上寻修 是上根

古慈 下午9:36
修中寻见 是下根

古慈 下午9:36
有他的道理!

大象 下午9:37
修都有见,只是见正不正。

大象 下午9:37
修必须有目的,有手段,这些都需要智慧、见。

古慈 下午9:37
我个人经历 正见比什么都重要!

一辈孑在乎(汉清) 下午9:37
@大象 这是关键

古慈 下午9:38
否则 跟外道有什么区别?

文理兼修 下午9:39
@James 王建 至于思维与心理具体是何种关联,个体差异挺大。。。不知道是否是切中你的问题。

大象 下午9:40
对于比较清楚的人,你不纠他见,他也要纠见。对于比较糊涂的人,他看不清自己动作的背后倒底是为什么,目的什么的往往是混的。

大象 下午9:40
我相信一点,任何行为被后,都藏着见。

大象 下午9:41
见是牛,行为是车。见正,则路正,修正。见不正,谈不上行正。

大象 下午9:41
但这个见是真的打心眼里这样认为的,不是口头上的,也不是理论上的。

大象 下午9:43
把正确的见,从思维层面打到内心深处去,从感受、情绪、潜意识中全然地接受这个见,这就是修的任务。

大象 下午9:43
就是文理说的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古慈 下午9:43
见修到了某种程度其实是相互依赖和促进的

大象 下午9:44
而修又把思维见中僵化的、粗糙的部分给补得活起来、灵动起来、细微起来。

大象 下午9:45
菩提心其实就是立志,志向问题。就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就是是不是真心要踏上无目的的旅程的问题,就是是不是敢两脚悬空的问题。

古慈 下午9:46
@大象 修就是把见融入到生命中的每时每刻

James 王建 下午9:49
@文理兼修 我是在想 研究空性是不是一个纯理性的事。如果是,那么有菩提心这个说法怎么和这个理性连起来

梯形 下午9:49
“空性的基础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是承认基本事实:众生苦。自欲离苦为出离心,欲助众生离苦是菩提心。实际上苦的别名就叫“出离”

古慈 下午9:50
菩提心有愿 行菩提心

古慈 下午9:50
还有俗义 胜意

古慈 下午9:51
胜意菩提心就是正见

文理兼修 下午9:51
@James 王建 没法子纯理性吧。理性到一定程度,会深入到内心。

哈哈哈 下午9:51
@古慈 能否这么说,菩提心是基于对能所认识之后的行为?

古慈 下午9:52
所以 菩提心终极指向就是大乘一实相印 就是如实知见

James 王建 下午9:52
@文理兼修 嗯,这个我同意。

文理兼修 下午9:52
@James 王建 例如,我们会评价某个人理性,某个人感性。。。ok

大象 下午9:52
所以 菩提心终极指向就是大乘一实相印 就是如实知见---------菩提心和空性见都是引导。

梯形 下午9:52
菩提心是真正了解苦,如实

古慈 下午9:53
如实知见苦 苦因……

梯形 下午9:54
真正了解出离,真了解众生

古慈 下午9:55
如实知见 也还意味着为利众生愿成佛

古慈 下午9:56
理论上可以想象 只有佛陀他老人家真达到了标准的如实

古慈 下午9:58
如实 与就是标准的正见

古慈 下午9:59
也就是标准的出离心

文理兼修 下午10:00
梯形刚才有句话很特别,苦的别名叫做出离

文理兼修 下午10:02
所谓如实,不自欺的一份清醒。

古慈 下午10:03
@文理兼修 藏传有句话 叫全然的清醒

文理兼修 下午10:04
@古慈 哦,我这个是自编的。

梯形 下午10:04
找真理是苦相之一,证空性可灭之,除此外还灭各种苦,一举多得,赚大发了。[呲牙]

古慈 下午10:05
也就是把正见融入生命的每时每刻@文理兼修

文理兼修 下午10:05
居然没离谱,庆幸啊

古慈 下午10:06
无边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文理兼修

文理兼修 下午10:07
也就是把正见融入生命的每时每刻---嗯。

文理兼修 下午10:12
@古慈 刚才说自编,是为了调侃圣普兄弟

文理兼修 下午10:12
只会死读书,却不死读书。

海文 下午10:18
也就是把正见融入生命的每时每刻----[强][强][强]

常如 下午10:20
我们过去一直是把邪见融入生命的每时每刻的,也不容易。[呲牙]

二麻子 下午10:21
&^@(&^$@#&$_#(

二麻子 下午10:22
都很好呀。既感性又理性的。。。。。。

路 下午10:31
即然不尽其余,肯定彼此相通,我想这是菩提心的基础。

古慈 下午10:34
@路 所以心佛众生不二

文理兼修 下午10:50
@James 王建 还在吗?

文理兼修 下午10:51
其实我并不同意宗萨的话。

文理兼修 下午10:51
因为空性不需要基础。

许云 下午10:52
@路 即然不尽其余,肯定彼此相通————老兄不觉得有点别扭?

文理兼修 下午10:53
讲完了。就这一个点 @James 王建

二麻子 下午10:23
真如此,哪里来那么多废话呀。哈哈。


二麻子 下午10:58
菩提心要以空性见为基础?空性见要以菩提心为基础?引导一下没学过佛教的人,或许有点方便。对多少学过点的人来说,这不都是昏话?

二麻子 下午10:59
够二吗。

文理兼修 下午10:59
@二麻子 哈哈。无法生忍!

二麻子 下午10:59
还要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