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观个案分享

by 1001nights, Saturday, August 15, 2020, 11:33 (1342 天前) @ 1001nights

守护 12:50
梯兄老催我,就不润色语言了。

***
守护88888888
概念和直观
07-06 12:15
阅读 3
概念和直观


*本文并不代表任何派系的观点,只是个人分享。


很多概念是缺省形成的,它们几乎不需要去想就在。可以说我们生活在概念中。概念本身不是坏事,但是同时概念也是执着的载体。突破概念的约束。也是禅修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那概念怎么突破? 这是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概念突破的难点也在这里。因为思维本身就是概念推动的,比如我爱什么什么,所以我想做什么什么。这种前后相续中,动力之一就是对概念的非如理执取,概念的层次极深,充满在我们意识相续里,概念法的突破,不来自,以习惯性概念推动的追寻的累计叠加过程。也就是是说,追寻叠加的过程的结果,也是概念本身。它无法突破概念的束缚。概念的突破来自与其过程的解构,首先来自于概念推动力的止息。但概念推动力的止息,并不一定会让概念停止。这个暂且按下不说。

概念的推动力的改变,很多来自观点和习惯的改变。比如我憎恶某人,见到这个人,厌恶的心会任运生起。这时候,你能找到一个思维的过程,来更改这个过程吗? 其实很难。 但是当你知道你其实是误会了这个人时。 你同时会恍然放下这种推动力。 习惯也类似,有的人对习惯的例子会更熟悉,暂不冗余举例了。

这种说法,我们虽然有能力相似理解。但是我们却受控与它,无法洞悉它的运作过程。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赖以洞悉它的工具: 意识其实是也受概念推动的。意识的概念推动来自一个更加基础的概念,我执。
这种基础的概念破除,要做两件事,不做一件事。要做的两件事是:一是习惯或者观念的暂时停止(止力)。 二是现观(非思维观)。而不需要意识去做一件事:寻求真实。

我们观照开始时,如果选择真实法为所缘(其实还是概念法,因为刚开始做不到)。 首先做第一件事,有止力。但为什么不仅仅是止? 因为止的目的是其中相续的惯性。而不是变化本身。如果心止一处,心念不动,要止的惯性并不会出现!

这里要举例子才能明白,比如观受,要观到受到烦恼的演化过程,当受到烦恼的某个环节被止力削弱,并不能习惯性任运而生时,概念的推动力暂时受阻就有可能展现在心境“现量”。这就给现观提供了可能性。它所导致的后果是,后续的理性思维,意识层面就会明白,“错乱的受到烦恼的习惯”,所来自的原因。截断十二支并不是目的,由截断十二支启发观慧,才是目的。

再举另外的一个比较通用的例子,我们修观时,对境跟心会有一个纠缠的过程。随便观个什么所谓真实法,都有一个最初的觉观跟概念混淆增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观照,在具备一定止力的情况下,其实并不太难。这个增长过程,在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样本。比如心念动机到触发结果的过程。由这种过程的观察,可以提供一个启发观慧的背景。
要做的第二件事是现观,这里尤其关键,也是禅修的要点。观的目的并不是你理性思维的判断(但理性分享作为前行也是必要的),然后来让你记住。现观的目的是什么,不如说是俱生习惯的瓦解。心境的“现量”,导致我执的瓦解,答案来自习惯性推动动力的释然,而不是来自推动力下形成的某个过程。现观的难点是非主动观所得。因为没有无我慧的主动观的过程,本身是很强的惯性执着(概念)。现观也不是非主动做意后的追忆。

现观是怎么来的呢? 它虽然不是圣境,只是一种超越目前的伪现量,但可以发展出无我慧。在保持心对所缘的跟随的前提下,只能由对习性的止而得。现观不是一种操作,但是如果电石火光体会过的话,就有可能体会其实为行舍或者行舍的前行(现量的舍)。

由此发展出,无我的观慧,之后做不做的到,大都来自与习惯的抗争。能做到的特征之一(也是惯性被打破的心境现量),就是心和境的平等性。犹如 “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不要做的一件事,也是禅修的关键之一,这是通过是禅修的实际操作来遮止的。禅修观时,要求心紧跟现起。一是为了提供心境运作的背景,二是遮止寻求真实。当心有所取向时,会有两个问题出现。一时忘失正观,偏于定境(所谓沉迷基本觉受)。二是寻求属于概念法的答案(导向错误)。

***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