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自性相品第五:3.细说三相与无自性性

by 二麻子, Thursday, March 06, 2014, 14:07 (3705 天前) @ 二麻子

3. 细说三相与无自性性

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释:
遍计所执相与相无自性性——“遍知”,自共相的总称。“分别所行”,就是大众在认知上割裂法界为一一诸法的行为与结果,这个行为最浅显易见的结果就是我们眼前的一一诸法,但尚未用具体名相给这些事物命名,中观宗有时侯称之为“安名处”。具体到心行上发展到可被大众观察到时,一般是在名色支。
“遍计所执相所依行”,是“分别所行”的同位语,描述同一事物但侧重不同:分别所行就是遍计所执相所依,前者侧重分别的心行动态,后者侧重分别出来的结果。这两个同位语都描述“行相”。
“自性相”是自有的不依赖外缘的独立显现,比如认为杯子是独立的实体,其形状、色泽、硬度等是杯子本身具有的相状;又或类似地认识色蕴,认为色蕴有其自身的相状表现。“差别相”是特有的、与其它事物不共不相干的相状,比如认为杯子以其形状等而跟桌子地板等完全不相干,色蕴与受、想、行、识蕴完全不相干。这里自性相与差别相都是补充说明,修饰“假名安立”过程。虽然自性相与差别相都是错误认知,但大众以这样的认知为基础,给分别出来的客体命名,即所谓“假名安立为色蕴”——这是以色蕴为例子,其它诸法类同。不仅上述相对静态的情况如此,相对动态的因缘法演化过程也是如此,大众随先前割裂的方式看待缘起法变迁的不同阶段,就有“色蕴生”、“色蕴灭”这样的认知,也是遍计所执相。但是,如果能了解割裂、割裂结果、割裂结果变迁都不能真的把法界割裂开来,则所有上述一切遍计执相也都不成实、不能成立,因之也就了解了相无自性性。

依他起相与生无自性性——以“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即,不即不离的即,是伴随、跟随、不离开之意,“若即”是说“如果追随变迁”。如果说遍计所执相是侧重于描述割裂法界为一一诸法在广延方面的相貌,依他起相则是在割裂的基础上侧重描述追随相续变迁方面的相貌,即所谓生灭。

《解深密经》内有些地方说,依他起相是在遍计执相基础上,执着发展与增长形成的,就是说依他起依赖遍计执;而经文另一些地方说,遍计执相也依赖依他起相。这两者到底什么关系?依他起与遍计执不是简单地一个依赖另一个的关系,而是动态地相互依赖,纠缠同在。就描述的侧重来看,遍计执相偏重静态,“相名相应”在认知上就是眼前的一一事物,是为主观割裂法界的结果,观念上相对静止;依他起相则偏重动态,“无明缘行”是流转,指事物动态演化过程,也指主观割裂的同步动态变化。

例如描述:“台风接近了,海上长浪排排成列,十分壮观”。这里将一排排的浪从海面上分别出来,是遍计所执相或者叫虚妄分别相。虽然海浪是动态的,描述也没排斥动态,但整个描述的侧重却偏向静态。继续描述:“长浪扑面而来,涛声盈耳”。显然这里使用了前面割裂的浪,是遍计所执,但这里侧重的是变化中的浪,其远近、高低、声音等等是流转相,因缘集聚的变化相,是为依他起相。在追随这些变化的过程里,心对外境的割裂形式也同步变化,表现为遍计执相也随之变化——具体这里是一排排变形中的浪。而我们对台风海况的认知,实际上是“长浪成排”、“扑面而来”、“涛声盈耳”同时并在。遍计执相与依他起相在这样的过程中互相纠缠,不断变迁,依他起相里有遍计执相,遍计执相里也有依他起相,更重要的是,这些变迁同时也是心意识对外境的割裂和认知的变迁。法界始终鲜活,一切在动态变迁,如果用静止固化的模式去认识,就不可能准确。

在以相无自性性和生无自性性否定了割裂与执着后,照理说圆成实性法尔显现,胜义无自性性不需要再说。但学人往往会有各种断常错见未能清理彻底,导致别生他解。偏断见会误解为“一切皆无”,针对此错,经云:“即此...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偏常见则会产生“法界全体”、“真如本性”之类想象,对此经云:“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是名圆成实相”,完全否定了法界的体、性之类由错误习惯出发而想象出来的细微执实有。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