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寻源记 04 住和居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17, 2023, 04:01 (603 天前) @ 1001nights

作为读者,对读不同译本时免不了要望(译)文生义。译者们的不同解读,产生有趣的差异。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阿含中常见到“安乐住”、“成就游”。两个表达带来的直接感受很不一样,且不说“安乐”和“成就”,只说“住”和“游”。“住”可以是静态不动的停留,也可以是生活,如说住在某地,总体上偏安顿下来的静止;“游”则有活跃自在,且享受其中的意味,也可能引发更活跃的联想,甚至游戏。其实这里的“住”和“游”在巴利原文中是同一个词(viharati),现代汉语译者多用“住”对译。

在经藏中,这词常用于描述禅定,如杂阿含中“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具足住”,中阿含“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成就游”。“住”和“游”引发的对禅定的想象大相径庭。于是我们讨论,以现代汉语的通常语感,什么词更少引起误解?最终从“生活”义出发,选择了“安居/居”。

我们对这个词(viharati)是住还是居颇费了一番斟酌,因为通常被译成“住”的,在巴利原文中有好几个词。比如另外一系列来自词根√ṭhā(意为停留、站立)的词,表达从住立到坚固等不同含义。包括如念住(satipaṭṭhāna)的住,以及“生起、现住、趋入灭没(《相应部47.35经》等)”中的现住(upaṭṭhahati)等,其侧重不同于前面的安居(viharati)。“念住”是明慎具念上手后达到相当稳固程度的阶段;“现住”是认知过程中,相对清晰且持续稳定的阶段。稳固、持续,我们认为这些含义是更适合译成“住”的。

相对上面的居和住,真正表达安顿下来的是另外一些词,如居士、家、出家。古人传统上译为居士的词,是由“家、房子(gaha)”和“所有者、主人(pati)”复合而成,泛指在家人。这类日常语义和法义的隐喻双关,在经藏中常常使用,很是有趣。比如《相应部22.3经》中有这样一段,一位居士请教大迦旃延一首偈子中的“住所行”和“无住所行”,大迦旃延用家(oka)来解释住所(niketa),所以换了一对词“家行”和“无家行”,来给这位在家人讲:识被贪染束缚,以名色为家,这样的纠缠不断是“家行(okasārī)”;而如来舍断了一切束缚纠缠,“不来至后有”。故事的主人公是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身份,讲的却是内心住不住家。整段经文在正文第二章 里有引用。我们注意到,在经藏中还有另一个家和住处的近义词:阿赖耶(ālaya),这是大乘学人都很熟悉的一个词,不过不能把后世的词义用法代入更早期的经藏。这词本义是栖身之所、窝、巢穴,引申义有 依附、粘着等。经藏里常见讲法是,世人爱乐阿赖耶,而如来教导无阿赖耶之法,如《相应部6.1经》 《增支部4.128经》,对比的意味同于“家行”与“无家行”。对应的《增一阿含25.3经》把阿赖耶译成“染著”。而兼顾音和义的现代表达,恐怕就是“安乐窝”了。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