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寻源记 12 似而不同(续)

by 1001nights, Saturday, March 25, 2023, 19:05 (369 天前) @ 1001nights

另一个例子见最基本的“贪嗔痴”,中文译词“贪”对应着巴利藏中若干不同词。在对照原文读过相关经文后,我们意识到巴利原文中的各种“贪”大致上分两类:一类为贪婪(abhijjhā)、欲渴(kāmacchanda);另一类为贪染(rāga)。

五下分结 中的“贪”,用的是“欲渴(kāmacchanda)”。五盖里面的“贪”,正式名称“欲渴盖”(kāmacchandanīvaraṇa),和五下分结用的是同一个词。在对“欲渴”作具体解释时,用“贪婪”(abhijjhā)。如《中部27经》《长部2经》等多处提到的:“舍断于世间之贪婪,以无贪婪心而安居,令心由贪婪中全然净化。”

舍断五盖,很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五盖中的“贪”,还是相对较粗的贪——不是就我们凡夫程度而言的粗,而是相对于五上分结 而言。五上分结中,于色和无色的两个贪,用词是“染(rāga)”,或译“贪染”。离染,为五上分结灭尽。贪染(rāga)的范围包括贪婪(abhijjhā),但涵盖范围大于后者,所以描述阿罗汉的灭尽贪嗔痴,用词为贪染(rāga),而不是贪婪(abhijjhā)。

程度上的深浅,传统说法的“欲爱、色爱、无色爱”其实与此一致:无论粗细,只要贪的内心运作趋向在,就仍然是贪。就巴利经藏的翻译和阅读,遵从原文措辞习惯,将不同程度的贪翻译和解读成两类,可以避免混为一谈。当然分类不是最重要,佛法不是分类学。只是这类地方,将原文措辞上的不同呈现出来,在读到相关内容时,就知道所涉及的是什么程度上事,也就知道一点天高地厚。最重要的还是意识到,佛陀就贪给予的教导,无论贪婪还是贪染,都是引导学人从内心运作上体会,什么样的内心运作是贪?这才是重要问题。在运作上体会怎样贪的,才可能入于前面所说“法随法向” 的解脱道。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