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寻源记 19
又如这里提到的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所有佛教普及读物都会介绍的最基本概念,初读经藏时,下意识想要找标准版定义。经藏里提到五蕴的地方非常多,也确实做了介绍,却也不是预期中的给概念下定义,又是一个意料之外:“比丘们,‘变坏(ruppati)’,由此称为‘色(rūpa)’ ”。巴利文非常直观,“色”和“变坏”是同一词根的名词和动词。经中“色”不是作为一个先验概念,后被定义成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等;恰恰相反,是以运作而称名,只是运作。英文在这地方比较方便,如菩提比丘英译为:“It is deformed, bhikkhus, therefore it is called form. ”同样使用同根的动词deform 和名词form来翻译。又如“想(saññā)”,经中是以“分辨(sañjānāti)”来解说;“识(viññāṇa)”,是以“认知(vijānāti)”来解说, 同样采用同根词表达 。英译很方便地以perceive/perception翻译“想”,以cognize/consciousness翻译“识”,形式和含义都与原文匹配。以运作称名实际上是经藏的典型视角,不止五蕴。另如“慧/般若(paññā)”,经中同样也是以其同根动词“了知(pajānāti)”来解说22。
这里的直观联系难以用中文表现。虽然“受想行识”的中文即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相对更容易理解是运作,只是中文形式上,名词和动词基本要用到不同字眼,不像巴利原文那么直观。在强大的概念化默认模式下,更容易忽视其中运作指向。遇到几次这类意料之外,就发现如果当作先验概念,像标本一样陈列在前,相关的解说讨论读起来就总有点不合。只有遵循经藏的操作主义视角才可能读通,见其简洁直接,贴身贴心,至少把僵硬的认定泡软一点。遇到一个说法,从琢磨“这是什么”转变成“这是怎么样的”,阅读也就通畅一点。
古梵语语法家们曾经就一个有趣的问题争论过几个世纪:动词和名词,谁更基本。胜出的一方是“名出于动”,动作更基本。公元前四世纪古代梵语语法之集大成者《波你尼经》所收近2000个词根全部是动词词根,相关的讨论更可以向前追溯几百年 。这个结论当然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佛教所根植的印度文化在非常早期做出的选择。从佛陀传播教法的方言传颂,到公元前一世纪形成文字记载,再到公元五世纪转成巴利文,我们现在读来,依然可以见得这底层选择。
完整帖子:
- 《本初的光明》 序章·寻源记 01 - 1001nights, 2023-03-13, 20:40
- 序章·寻源记 02: 从故事书开始 - 1001nights, 2023-03-13, 20:40
- 序章·寻源记 03 细读和翻译 - 1001nights, 2023-03-15, 08:28
- 序章·寻源记 04 住和居 - 1001nights, 2023-03-16, 22:01
- 序章·寻源记 05 根不是根 - 1001nights, 2023-03-18, 21:59
- 序章·寻源记 06 根不是根 (续1) - 1001nights, 2023-03-18, 22:12
- 序章·寻源记 07 根不是根 (续2) - 1001nights, 2023-03-20, 00:27
- 序章·寻源记 08 念 - 1001nights, 2023-03-21, 05:16
- 序章·寻源记 09 念(续1) - 1001nights, 2023-03-22, 04:06
- 序章·寻源记 10 念(续2) - 1001nights, 2023-03-23, 06:37
- 序章·寻源记 11 似而不同 - 1001nights, 2023-03-24, 03:44
- 序章·寻源记 12 似而不同(续) - 1001nights, 2023-03-25, 07:05
- 序章·寻源记 13 内 - 1001nights, 2023-03-26, 20:37
- 序章·寻源记 14 内 (续1) - 1001nights, 2023-03-27, 20:55
- 序章·寻源记 15 内 (续2) - 1001nights, 2023-03-28, 23:13
- 序章·寻源记 16 内 (续3) - 1001nights, 2023-03-29, 21:29
- 序章·寻源记 17 实践者的经藏 - 1001nights, 2023-03-30, 21:40
- 《本初的光明》 序章·寻源记 18 把书读薄 - 1001nights, 2023-04-01, 09:40
- 序章·寻源记 19 - 1001nights, 2023-04-02, 10:06
- 序章·寻源记 20 - 1001nights, 2023-04-03, 22:53
- 序章·寻源记 21 把书读薄 - 1001nights, 2023-04-04, 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