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寻源记 16 内 (续3)

by 1001nights, Thursday, March 30, 2023, 09:29 (386 天前) @ 1001nights

一个合理推测是,佛陀时代的印度,修行基础比较广泛,令心住于某个对象上的普通的“住”,这样的基础在当时修行人群体是普遍具有的。内住才是难点,是佛门有别于外道的分野。有种由来已久的说法,佛门和外道止是共的,观才是佛门不共外道的。麻叔当年提出,虽然佛门有和外道共的禅定,但是佛门还是存在第二类不共的禅定的。这次读经藏,连他都颇感惊讶,原来和外道不共的禅定,才是佛陀教授的主流。不止惊讶,且是欣喜而钦佩,为佛陀时代标准之高,学人整体素质之高。这类发现,也总是引起我们的高山仰止之叹。

回过头去看曾经读到的句子,那些出现在奢摩他指引和说明中的“内”,再也不是普通的修饰成分了。我们不再像最初那样读“内心住立”,而是读作“令心内住(ajjhattam eva cittaṃ santiṭṭhati)”;不再像最初那样读“内心奢摩他”,而是读作“心寂止于内ajjhattaṃ cetosamatha”。同样确定下来的翻译还有“内善建立善解脱”、“善等持于内”等,这些实修指引都作此解读,弃用旁观式描述。前面提到的五盖成十的经文,其中欲渴盖、瞋恚盖、疑盖三者,原文明确用内、外两字作二分;另外两条沉倦盖、掉悔盖,原文没有明写内外两字的,同样以实修操作上的内外(能所)差别解读而得通。整段经文的翻译和解说详见第三章。内是运作本身,而非对象。所谓内外道并不是某种外在标签,而是禅修做法不同。同样,知内是作佛门毗婆舍那的前提,后续一切努力的方向。

“内”还有两个近义词(antara和anta),经藏中更多用于一般意义的“内在的、在内的”,但也有类似的用于实修指引中不落对象持于能。如正文特别介绍的深察三叠:“比丘深察中深察内深察(bhikkhu sammasamāno sammasati antaraṃ sammasaṃ)”用的就是antara;anta经常出现在内结、外结的比喻中,如《相应部1.23经》(anto jaṭā bahi jaṭā)。

有关内的解读完成以后,有点奇怪这么重要的词汇为什么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虽然这个词在北传古译中有所使用,但是其含义,似乎在历史中渐渐埋没。


完整帖子: